[1]彭兰.如何实现“与算法共存”——算法社会中的算法素养及其两大面向[J].探索与争鸣,(03):13-15+2.
[2]彭兰.生存、认知、关系:算法将如何改变我们[J].新闻界,(03):45-53.
[3]彭兰.老年传播中的“破壁”[J].新闻与写作,(03):1.
[4]苏涛,彭兰.技术与人文:疫情危机下的数字化生存否思——年新媒体研究述评[J].国际新闻界,,43(01):49-66.
▌胡百精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导,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公共传播研究所所长。??研究方向:传播学与公共传播??著作:专著《说服与认同》、《公共关系学》、《危机传播管理(第三版)》、《中国公共关系史》主编“中国危机管理研究年度系列报告”(已出版6部)主译《舆论的结晶》、《宣传》、《取悦公众》、《每一分钟诞生一个顾客》??最新论文:[1]胡百精.建设性新闻与公共协商的可能性[J].青年记者,(02):4.
[2]胡百精,安若辰.公共协商中的平等与胜任[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42(10):31-37+63.
▌刘海龙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传播系主任,《国际新闻界》杂志主编,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新闻与传播研究所主任,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研究员,武汉大学媒体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新闻史学会新闻传播思想史研究会常务理事??研究方向:传播思想史、政治传播、传媒文化??著作:《重访灰色地带:传播研究史的书写与记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大众传播理论:范式与流派》,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解析中国新闻传播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最新著作:《宣传:观念、话语及其正当化》(修订版),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最新论文:[1]刘海龙.作为知识的传播:传播研究的知识之维刍议[J].现代出版,(04):23-31.
[2]刘海龙.施拉姆与中国传播研究:文化冷战与现代化共识[J].新闻与传播研究,,27(06):92-+.
[3]刘海龙.媒介场理论的再发明:再思《关于电视》[J].当代传播,(04):14-20.
[4]刘海龙.什么是传播视角下的身体问题[J].新闻与写作,(11):1.
02北京大学▌程曼丽现任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国家战略传播研究院院长,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执行会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岗教授。兼任中国新闻史学会名誉会长,中国应急管理学会舆情专委会主任,同时兼任国内多所高校新闻传播学院客座教授。??研究方向:世界新闻传播史、海外华文传媒、国际传播、公共关系??著作:《外国新闻传播史导论》,复旦大学出版社年出版。《国际传播学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年出版。《外国新闻事业史教程(第二版)》(主编之一),高等教育出版社年出版。??最新论文:[1]程曼丽.西方国家对中国形象认知变化的辩证分析[J].对外传播,(03):4-7.
[2]程曼丽.“人类命运共同体”与中国对外传播[J].现代视听,(06):83.
▌胡泳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传播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网络传播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信息经济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信息社会50人论坛”成员。中国信息经济学会信息社会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席。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研究方向:新媒体与社会的相互作用、网络政治学、互联网治理、数字经济与管理、中国当代纪录片??著作:
《信息渴望自由》,年复旦大学出版社。《网络政治:当代中国社会与传媒的行动选择》,年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新媒介赋权及意义互联网的兴起》,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海尔创新史话》(与郝亚洲合著),年机械工业出版社。《知识论导言:张瑞敏的实践智慧》(与郝亚洲合著),年机械工业出版社。最新著作:《数字位移:重新思考数字化》(年9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最新论文:[1]胡泳.论交流模式的变迁[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43(01):-.
[2]胡泳,年欣.中国数字化生存的加速与升级[J].新闻与写作,(12):5-13.
03清华大学▌陈昌凤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常务副院长,新闻研究中心主任,智媒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新闻传播史、大众传播与社会变迁、新闻与传播教育、媒介素养??著作:《中美新闻教育传承与流变》,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年。《中国新闻传播史:媒介社会学的视角》,北京大学出版社,年。《香港报业纵横》,法律出版社,年。《蜂飞蝶舞――旧中国著名的报纸副刊》,福建人民出版社,年。??最新论文:[1]李凌,陈昌凤.媒介技术的社会选择及价值维度[J].编辑之友,(04):53-60.
[2]陈昌凤,黄家圣.资源依赖理论视域下的中国媒体智库研究[J].新闻与写作,(04):68-73.
[3]张梦,陈昌凤.智媒研究综述:人工智能在新闻业中的应用及其伦理反思[J].全球传媒学刊,,8(01):63-92.
[4]陈昌凤,林嘉琳.新闻专业危机与“元新闻”信息伦理抗争:对美国大选社交媒体图景的观察[J].新闻界,(02):14-25.
▌史安斌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伊斯雷尔·爱泼斯坦对外传播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清华大学苏世民学院全球传媒与中国研究双聘教授。??研究方向:媒介文化、全球传播、危机传播??著作:《危机传播和新闻发布:理论·机制·实务》(清华大学出版社,)《全媒体时代的新闻发布和媒体关系管理》(五洲传播出版社,)《全球传播与新闻教育的未来》(编著,清华大学出版社,)《清华新闻传播学前沿讲座录(续编)(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国际传播前沿研究》(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最新论文:[1]史安斌,盛阳.探究新时代国际传播的方法论创新:基于“全球中国”的概念透视[J].新闻与传播评论,,74(03):5-13.
[2]史安斌,杨晨晞.信息疫情中的计算宣传:现状、机制与成因[J].青年记者,(05):93-96.
[3]张莉,史安斌.“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欧洲媒体涉华策略性叙事的比较研究[J].中国出版,(05):14-20.
04复旦大学▌李良荣复旦大学新闻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年3月19日,担任浙江传媒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研究方向:新闻学理论、宣传理论、新闻改革、国际传播、网络与新媒体、传播与国家治理??著作:《中国报纸理论与实践》年8月复旦大学出版社《西方新闻事业概论》年10月复旦大学出版社《新闻学导论》年1月高等教育出版社《新闻学概论》年3月复旦大学出版社《当代世界新闻事业》年1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最新论文:[1]李良荣,朱瑞.以人为本:我国互联网治理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J].青年记者,(31):41-42.
[2]李良荣,戴前柏.互联网新闻制作失范:表现、原因与规范进路[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42(10):38-42.
[3]李良荣,辛艳艳.从2G到5G:技术驱动下的中国传媒业变革[J].新闻大学,(07):51-66+.
▌黄瑚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常务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教育部高等学校新闻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兼秘书长、中国新闻史学会副会长、上海市新闻学会副会长等。??研究方向:中国新闻传播史研究、新闻传播史论研究、新闻法与新闻伦理研究、新闻传播教育研究??著作:《新闻法规与新闻职业道德》(四川人民出版社年版)《中国近代新闻法制史论》(复旦大学出版社年版)《新闻伦理学》(新华出版社年版)《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复旦大学出版社年第一版、年第二版)《新闻传播法规与职业道德教程》(年第二版、年第三版)??最新论文:[1]皇甫晓涛,黄瑚.警惕、抗拒与共生:广告创意人与媒介技术的关系变迁[J].东南学术,(02):-.
[2]皇甫晓涛,黄瑚.智媒时代广告创意与媒介技术的关系转向[J].中州学刊,(09):-.
▌周葆华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复旦大学传媒与舆情调查中心(FMORC)副主任,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研究员、上海市重点研究基地复旦大学“文化繁荣与新媒体发展”研究基地研究员。??研究方向:新媒体传播、受众与传播效果、舆论研究、计算与智能传播??著作:出版专著《效果研究:人类传受观念与行为的变迁》参著《传播学原理》、《解码新媒体》??最新论文:[1]周葆华,钟媛.“春天的花开秋天的风”:社交媒体、集体悼念与延展性情感空间——以李文亮微博评论(-)为例的计算传播分析[J].国际新闻界,,43(03):79-.
[2]周葆华.出圈与折叠:年网络热点事件的舆论特征及对内容生产的意义[J].新闻界,(03):21-27.
[3]周葆华.“计算”的传播与“传播”的计算[J].新闻与写作,(05):1.
05中国传媒大学▌雷跃捷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舆论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湖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特聘教授、岳麓学者。??研究方向:舆论学,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新闻传播理论??著作:《舆论引导新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年出版。《广播电视传媒公信力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年出版。《国际新闻频道研究》,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年出版。《中外新闻传播教育发展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年出版。《媒介批评》,北京大学出版社年出版。??最新论文:[1]许静,雷跃捷.县级融媒体多元化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路径探析[J].中国编辑,(04):63-67.
[2]汤林峄,雷跃捷.旗帜·阵地·杠杆:恩格斯党报党刊思想及实践[J].现代出版,(02):14-20.
[3]雷跃捷,王娜.媒体融合时代新闻定义问题的再思考[J].新闻大学,(08):31-40+.
▌隋岩博士,博士生导师,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被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授予“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研究方向:互联网群体传播,符号传播理论,媒介文化??著作:《符号传播的诡计》、《符号中国》、《当代中国电视文化格局》??最新论文:[1]隋岩,唐忠敏.网络叙事的生成机制及其群体传播的互文性[J].中国社会科学,(10):-+.
[2]隋岩,谈和.网络群体传播背景下的信息扩散——基于新浪微博数据的定性比较分析(QCA)[J].新闻大学,(05):1-17+.
▌张绍刚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市青联委员北京广播学院(现中国传媒大学)摄影专业本科、电视系研究生,中国政法大学刑事法学博士。??研究方向:影视传播与文化,媒介批评,大众文化研究06北京师范大学▌喻国明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新闻传播学学科评议组成员。曾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中国人民大学舆论研究所所长、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国家级社会人文学科重点研究基地)主任。现任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执行院长。??研究方向:新媒体研究、舆论学、传媒经济与社会发展、传播学研究方法??著作:《中国大众媒介的传播效果与公信力研究》()《中国传媒发展指数报告》(年度蓝皮书系列)《中国社会舆情年度报告》(年度蓝皮书系列)《传媒新视界》()《微博:一种新传播形态的考察——影响力模型和社会性应用》()《植入式广告:操作路线图——理论、实务、规制与效果测定》()最新著作:《网络新媒体导论》(年4月,人民邮电出版社)??最新论文:[1]喻国明.新型主流媒体:不做平台型媒体做什么?——关于媒体融合实践中一个顶级问题的探讨[J].编辑之友,(05):5-11.
[2]喻国明,滕文强.发力情感价值:论虚拟偶像的“破圈”机制——基于可供性视角下的情感三层次理论分析[J].新闻与写作,(04):63-67.
[3]喻国明,陈雪娇.理性逻辑与感性逻辑的交互与协同:媒介内容生产的新范式[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50(02):-.
[4]喻国明.有的放矢:论未来媒体的核心价值逻辑——以内容服务为“本”,以关系构建为“矢”,以社会的媒介化为“的”[J].新闻界,(04):13-17+36.
[5]喻国明,梁爽.重构与挑战:“深度合成”的传播影响与技术反思[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44(02):70-75.
07南京大学▌杜骏飞社会学博士,南京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互联网传播,新闻理论,传播与中国问题??著作:《弥漫的传播》()《网络新闻学》()《深度报道原理》()年,主编出版《全球智库指南》??最新论文:[1]杜骏飞,宗益祥.白璧德与新人文主义:一种传播学的遗产[J].新闻大学,(02):71-84+-.
[2]杜骏飞.网络社会治理共同体:概念、理论与策略[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06):1-8+.
[3]杜骏飞.定义“智能鸿沟”[J].当代传播,(05):1.
▌胡翼青现任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大学文科学术分委员会委员,南京大学传播与社会研究所所长,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级研究院驻院学者。??研究方向:传播理论、传播思想史,媒介社会学??著作:《美国传播思想史》(第一作者),复旦大学出版社,。《西文传播学术史手册》(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美国传播学科的奠定:-》(独作),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中国传播学30年:-》(第二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最新论文:[1]胡翼青,谌知翼.媒体融合再出发:解读《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J].中国编辑,(01):67-71.
[2]胡翼青,谌知翼.超越传统,回归媒介:论传播政治经济学的三种新路径[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49(06):66-74.
[3]胡翼青.出版研究的媒介入射角:一种延伸学术想象力的路径[J].现代出版,(06):10-15.
08浙江大学▌黄旦博士生导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六届新闻传播学新科评议组召集人,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主任。??研究方向:中外传播思想史、中国城市与媒介史、媒介哲学??著作:《新闻传播学》、《媒介是谁:对大众传媒社会定位的探寻》??最新论文:[1]黄旦.建构实在:大众媒体的运作——读尼克拉斯·卢曼的《大众媒体的实在》[J].国际新闻界,,42(11):54-75.
[2]黄旦.报纸和报馆:考察中国报刊历史的视野——以戈公振和梁启超为例[J].学术月刊,,52(10):-.
[3]黄旦.重构“谷登堡星汉”[J].现代出版,(01):36-40.
09中山大学▌张志安教授、博士生导师,年,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博士毕业后留校任教,年7月起转至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曾任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院长。现任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副院长、中国外文局中山大学粤港澳大湾区国际传播研究中心主任。
??研究方向:新闻生产、新闻从业者、新媒体与社会??著作:《深度报道:理论、实践与案例》,高等教育出版社,年6月《中国新闻业年度观察报告》,人民日报出版社年8月出版《融创传播研究的探索》,中山大学出版社年7月《政务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