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徐善华君相识于上世纪70年代。那时我一度曾用笔名“江鸿”,有一年去如东,才知道他已早我数年启用此笔名。我不想夺人之美,从此放弃,而“江鸿”则被善华专用至今。
这些年来,我们虽然交往不多,但对他的为人为艺,大致还是了解的。特别是他以“牛”的精神从事几十年群众文化工作,做出了突出贡献,成为江苏省政协委员;又以对牛的独特感悟,用画笔绘写着“牛魂”,创造着自成一家的“牛境”,建构着笔精墨妙的艺术语言。作为同龄人,我深感他没有辜负“江鸿”这个富于诗情画意、隐含理想抱负的名字。
从古至今,画牛者众多,多取牛德之一端而作画,真正从本质意义上着力者甚少。《易经》说,坤为地,又为牛。任重而顺,厚德载物。因此,坤、地、牛三者同力同德,构成中华民族文化独特精神。善华深明此义,在他心目中,牛与龙是中华文化精神两大图腾,相辅相成,一虚一实,一阳一阴,一天一地,一神圣、磅礴,一古朴、厚重。如此,他之牛在精神内涵上已是高出一筹。
善华钟爱画牛,缘由有四:其一,时代赋予的使命意识,用牛的辛勤耕耘、无私奉献精神,作为人生价值观的象征。其二,他自小生活于农村,对老农和老牛具有深厚情感,有一种感恩情结。其三,如东的“海子牛”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水牛品种,相当于马中之龙“汗血宝马”,这是一种地方特色的牛文化情结。其四,早在年他就读于南京师范大学美术系期间,就开始创作以牛为题材的作品,得到好评。“文革”后期,他的恩师杨建侯教授帮他确定了将画牛作为终生研究课题的抉择。
有此四缘支撑,善华在艺术道路上奋力拼搏,广收博取,志在独立。从唐代韩滉《五牛图》到清代任伯年写意牛,从徐悲鸿、刘海粟、李可染、黄胄到汪观清、林曦明乃至与他同辈画牛之作,他都认真学习、研究。在长期的探索和思考中,他树立了主要不是表现放牧情趣和农耕生活,而是以表现牛的沉雄、浑厚、质朴无华的刚毅之气为标尺,因而在形式技法上力求“山石化”,要像徐悲鸿的马一样能在画面唱主角。借助郑板桥的画竹理论,他推演出自己的画牛理论:“眼中之牛,畜也;意中之牛,人也;手中之牛,山石也。”
理念既定,他便努力寻找牛与山石的关系。汉代霍去病墓前雕刻石牛的大气简洁、质朴浑厚;李可染山水的黑亮厚重,整体造型;傅抱石山水的意态洒脱,虚实相生,都成为他借鉴的资源。“山石化”的探索日见成型,《疑是群峰访水来》便是代表。群牛如山峰般的气势与水域自然结合,恰似一幅浑然一体的山水画。远看似山,近观是牛。此种艺术处理,前所未见。
为适应画牛题材的多样性,徐善华又对自己提出了技法多样化的新要求,追求“三气”——气势磅礴(画面张力),气度不凡(形象品格),气韵生动(整体效果)。为此,他重新回到生活中,面对具体的牛,进行提炼概括,锤炼笔墨语言。观其后期之牛,从头到蹄都做了艺术化的精心推敲:牛头拉长吻部,上下唇增大以强敦厚;鼻孔扩大以增牛气;眼睛提高以壮心气;双角夸大以显倔气。传神之睛更突出仁慈、坚毅与含蓄。胸部宽而虚,前腿壮而实,两蹄关节加重以线为主,腹部虚,脊、臀较实;尾呈甩鞭状,如写隶书,增加整体动势。种种艺术处理,在元气淋漓、内力沉雄、多样统一的笔墨意味中,创造出“不似之似”的大美之牛,大美之境。《向前向前向前》堪称他之力作,奔牛群像“三气”皆备,令人震撼。
徐善华为人为事、为艺为牛的座右铭是:“出世精神入世业,圣人襟怀常人心。”融儒家入世思想和道家出世胸怀于一身,构成了他的生命精神和艺术精神。现代画牛名家,写意精神与写意技艺并佳者各有绝妙处:徐悲鸿得其神气,李可染得其情趣,黄胄得其生动,晁海得其苍厚,徐善华得其魂魄。
徐善华默默耕耘,不事炒作,画界知之者尚不很多。但他许多作品早已寄赠从未谋面却引为知己的众多英雄模范人物,其中有全国无偿献血状元,见义勇为的水手,守卫南沙群岛的战士,带领农民致富的村官,沂蒙山区的民办教师,导弹技术专家,保尔式的作家,“关心下一代协会”创始人,奥运金牌得主......他们的回信和题词,是对他最好的奖励。
真金总会发光。徐善华画牛之艺必将名实相符地写入牛画史册和动物画史章。
年7月写于北京东城近槐居
马鸿增
年4月生,江苏省高邮人。擅长美术史论、评论。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年起在江苏省美术馆从事研究工作。年至年任江苏省美术馆副馆长,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副主任,江苏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江苏省美术馆研究员、艺术顾问,江苏省国画院特约研究员。
(画册书影)
徐善华
笔名江鸿,号耕云楼主、砚田老农。年生于江苏如东丰利,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美术系。师从陈之佛、傅抱石、吕斯百、杨建侯、秦宣夫、谭勇、徐明华等大师与名家。学生时代即时有各类美术作品见诸报刊,并有作品被前苏联收藏。毕业后坚持业余创作五十余年,作品已被国内外广为白癜风能好么北京看白癜风最好专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