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山第二批县级非遗项目惊艳上线火龙花

文章来源:皮角   发布时间:2020-8-14 21:51:46   点击数:
 怎样可以减少煮玉米粥时所花费的时间 http://www.bdfyy999.com/bdf/jiankangzatan/m/21080.html
布丁播报

近日,《鹤山市第二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新鲜出炉!到底鹤山哪些优秀的传统文化入选目录呢?马上跟着布丁君来看看?

鹤山市第二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代表性项目名录

鹤城花炮会

▲刘三姐花炮会

鹤城镇位于鹤山市中部,地处珠三角西翼,是珠三角“一小时生活圈”内的新兴小城镇,曾是雍正十年鹤山建县的县城所在地,也是客家人的聚居地,人文古迹众多,拥有深厚的客家文化底蕴和丰富的自然资源。其中,鹤城有一项客家人代代相传的重大传统习俗——花炮会,已经成为鹤山有代表性的客家传统民间民俗活动,对进一步保护客家传统文化的多样性有着极其重要的历史价值。

▲正月十六鹤城小官田花炮会

鹤城客家花炮会多在新春期间举办,主要有祭拜、接炮、还炮、抢炮等流程仪式,具有祈福、年庆、聚会、联谊等寓意。活动当天,全村无论海内外或男女老少欢聚一堂,共庆新春,共话乡情,共同祈愿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兴财旺,家庭幸福,福寿绵长。

▲正月十六鹤城小官田花炮会

据记载,鹤城镇是客家人南迁的中转站,因而也带来各种不同的习俗和文化。新春期间,鹤城小官田、城西、禾谷、三堡片区(五星、万和、坪山)等地客家人各有供奉神灵,举行各式炮会进行纪念供拜。虽举办时间地点不一样,供奉对象有所不同,但每年花炮会的寓意及活动形式流程大体相同。其中,以小官田樟树下村关帝烧炮庙会已有近年的悠久历史,参与群众多达几万人,人数尤多,辐射面最广,场面蔚为传统壮观。其次,城西刘三姐烧炮庙会也具有多年历史,除了惯有的祭拜、接炮、换炮、抢炮活动,更融合客家山歌、醒狮等客家传统文化元素。

▲刘三姐花炮会

鹤城花炮会名目

正月十五上午:禾谷田心村沙爷花炮会

正月十五晚上:坪山红村关帝花炮会

正月十六上午:小官田樟树下村关帝花炮会

正月十六晚上:五星月山下村天后娘花炮会

正月十七上午:东坑村先锋爷花炮会

正月十七晚上:坪山瓦瑶排村墩水沙爷花炮会

正月十八上午:禾谷南塘村郭姑婆花炮会

正月十八下午:南星永乐村关爷花炮会

正月十八晚上至正月十九上午:城西浅塘村刘三姐花炮会

正月十九下午:南星鸡笙村大王爷花炮会

正月十九晚上:万和新村排村王佛爷花炮会

正月二十一下午:南星茅坪村江口花炮会

正月二十一晚上:万和铁合村龙王爷花炮会

正月二十三晚上:坪山水心洞村丰盛爷花炮会

鹤城客家上灯习俗

鹤城客家人一直保存历史悠久客家文化精神——上灯习俗,上灯习俗体现了客家人传统思想、团结宗族及优秀的文化继承精神。在客家宗族里,凡是男丁都要举行上灯仪式,一生只有一次宝贵机会,也体现男子在宗族重要价值。其中以鹤城镇禾谷田心村的上灯习俗最为热闹,至今已有年的历史。

农历正月初六至初十(各村时间不同)当天辰时(早上7点至9点),各客家人聚居的农村中,新添的男丁家庭各自带要上灯仪式的“跑马灯”(以前为香油灯)、元宝蜡烛香、鸡、酒、水果、一筒碗(10只)和一扎筷子,准备前往祠堂上灯。出发前,均由爷爷带“跑马灯”,婆婆挑着“一担箩”,父母抱着刚出生不久的婴儿,全家高高兴兴前往祠堂集中。

各户男丁家庭和宗族里叔伯长辈到祠堂后,首先各户摆放好祭品奉上,准备上灯仪式。到巳时(早上9点至11点),由村中德高望重的长者主持简单而隆重上灯仪式。各自先上元宝蜡烛香,再各自父母依次排成一队抱男丁拜谢天地,再向列祖列宗祭拜三下,以表尊重,上香后各自向祖宗汇报宗族里添丁的喜讯。接着逐一按辈分祭拜长辈,长辈派“利是”表示祝贺新生儿诞生,寓意祝福健康成长。各户把写有男丁姓名的红纸交给长者,长者并把男丁出世的时间先后写在族谱上,姓名世代保存记载,长者将用红纸上恭恭敬敬写各男丁姓名贴在祠堂里公示新添人员名单。

之后再由长者按男丁出世的时间先后排好上灯顺序,然后按顺序把带来的“跑马灯”正式挂在祠堂上厅、祖宗灵牌前方挂上,“跑马灯”先在祠堂挂一个月,以此向祖宗传达添新丁之喜讯,祈望香火绵延不断,祈求列祖列宗保佑孩子健康成长。期满后各户男丁家庭可自行拿回家中挂。上灯同时,鞭炮齐鸣、打锣打鼓、醒狮舞动,场面喜庆热闹。在客家文化里,男丁进行上灯仪式后,男丁正式成为宗族的成员,传宗传代。最后把一筒碗和一扎筷子捐赠给祠堂。

上灯仪式后,新添男丁的家庭还要带上祭品到附近“社公”祭拜并告知新添男丁,宗族将百子千孙。“社公”也称“土地神”,是在客家人心目中被认为是一年四季的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蓄兴旺,家业兴旺全靠社公的保佑。到午时(中午11点至下午1点),各户还摆上酒席,盛情款待宴请村民和亲朋好友,父母抱着孩子接受来宾祝福,庆贺新生儿诞生。

黄洞香火龙

黄洞村位于镇区西北面,距镇区3公里,沙公路从村东面经过。每逢农历八月二十八,二十九两天,是黄洞的火龙节,村里以及外出的乡亲都会回来。当晚,观者如涌,气氛热闹。黄洞火龙龙头高2米多,龙身多米长,龙光由村民点燃插在龙身的香火喷射出来并舞动起来,流光溢彩,龙光四射,气势非凡,震撼人心。既是“舞龙”,更是“龙舞”。

火龙从村里的聚龙里出发,出公路,入江夏山庄,绕村道,环后山,再到广场进行盘龙,整个过程热闹非凡,场面蔚为壮观。当地村民说,每年农历八月二十八和二十九舞火龙,意在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村民幸福安康。这个传统节日在黄洞村超过多年历史。

火龙分龙头、龙身、龙尾三个部分,龙头龙尾先用大竹扎成骨架,高约5米,骨架外再用山草和蕉树皮等包扎,以便插香。龙身以麻绳、铁线作为龙筋,用树枝叶扎成,每隔1.5米分成一节,用树杆或竹杆支撑扎牢,供舞龙者操持,节节相连,节节活动,通常总长约80-米,可据舞龙人数多少增减节数。舞龙头、龙尾各用十多人,龙身每节一人。龙身扎成时,白天看样子不甚起眼,可是晚上舞龙时浑身插上千万支香火,星星点点的火头就呈现出巨大滚圆的龙身,形象非常壮观。

圣堂香火龙

圣堂村是雅瑶镇雅瑶村委会的一条自然村,每逢中秋国庆节期间,是圣堂村的火龙节,村里以及外出的乡亲都会回来。当晚,观者如涌,气氛热闹。火龙龙头高3米多,龙身80多米长,龙光由村民点燃插在龙身的香火喷射出来并舞动起来,流光溢彩,龙光四射,气势非凡,震撼人心。既是“舞龙”,更是“龙舞”。

活动开始前,先在广场上搭起3米高的关塔,村民在红红烈火的关塔里投放爆竹,寓意红红火火,接着乡民涌到广场点龙香,起龙开始,火龙从村里的中心公园出发,绕村道,环后山,再到公园得场进行盘龙,整个过程热闹非凡,场面蔚为壮观。当地村民说,每年中秋国庆舞火龙,意在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村民幸福安康。这个传统节日在圣堂村超过年历史。

火龙分龙头、龙身、龙尾三个部分,龙头龙尾先用大竹扎成骨架,高约3米多,骨架外再用蕉树皮包扎,以便插香。龙身以麻绳、铁线作为龙筋,用滕条枝叶扎成,每隔1.5米分成一节,用树杆或竹杆支撑扎牢,供舞龙者操持,节节相连,节节活动,通常总长约80米,可据舞龙人数多少增减节数。舞龙头、龙尾各用十多人,龙身每节一人。龙身扎成时,白天看样子不甚起眼,可是晚上舞龙时浑身插上千万支香火,星星点点的火头就呈现出巨大滚圆的龙身,形象非常壮观。

客家山歌

客家山歌是客家文化的奇葩。它以浓郁的生活气息、生动的形象、机智幽默的语言,多样化的腔调,获得广大群众的喜爱和不息的生命力。

客家山歌在客属地区广泛流传,但在不同的县份或乡村各有自己最熟悉的腔调(腔板、板路),近年在各地举行客属联谊活动、恳亲活动中,往往有山歌会演,来自不同地方的表演者能唱出几十种不同腔调的山歌,百花齐放。在梅州,上世纪50年代就有文艺工作者收集境内各地流行的山歌腔调(板路)余种,编成新剧种——山歌剧,剧目不少,常演不衰。

客家山歌是用客家话演唱的、群众的口头创作,以七言四句为最常用格式,唱词多用起兴、谐音、双关、比喻等修辞手法。其中,流传最广、最为群众喜爱的作品也有人为它作文字记录,流传到外地。鹤山的客家山歌是鹤山客人从粤东带来的,流行的有长音山歌、竹板山歌两种腔调,也具备上述艺术特色。

黄洞白水角(糕点)

雅瑶的白水角和糕点制作技艺已有近百年历史,具体起源何时且已无从考究了。延续至今,雅瑶镇多个地方都有社日的传统节庆,以白水角和糕点作为庆神食物,节庆当日,呼唤亲朋好友相聚一堂,共同制作,一起品尝,欢声笑语喜乐不停。

黄洞村做白水角先把大米粉团搓韧,搓韧的力度要合适。一顿好吃的白水角首先粉要搓得好,皮要摁得薄,猛火蒸大概15分钟以后,透过表皮可以隐约看见馅料,而且每一个白水角形状相似。白水角的馅料各有不同,可以尽情发挥,比较传统的馅料是猪肉、大头菜、虾米、菇类、萝卜、沙葛、葱蒜等,还可放烧肉,用料新鲜与否将影响它的品质。

清热解毒的鸡屎藤糕也是黄洞村的一种特色糕点。它与广府点心马蹄糕、萝卜糕有异曲同工之妙,其主要食材是鸡屎藤和米浆,而且各村镇做法也有所不同,雅瑶镇黄洞村是用鸡屎藤的叶来做糕点,味道清新又自然。

鹤山狮头制作技艺

鹤山狮艺历史悠久,源自佛山狮艺,创始人冯庚长公认为广东狮王。冯庚长年出生于鹤山沙坪越塘大朗村,自幼随其身为少林俗家弟子的父亲习武,打下了深厚的武功底子。长成后师从在佛山开医馆、武馆的同乡冯了性学武艺、狮艺。由于勤奋好学,善于变化创新,终于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创立了鹤山派醒狮,遂与佛山醒狮成为代表南国醒狮的两大派。

鹤山狮艺,除了舞狮表演出神入化,它和精湛狮头制作工艺是相辅相成的。从狮头形态分有佛山桩狮头与鹤山狮头。佛山桩狮的狮头较大而圆,额位宽而有势,嘴较平阔;而鹤山狮的狮头较扁而长,嘴突出如青蛙嘴状(俗称蛤乸嘴),因此内行人又称之为“蛤乸嘴狮”。传统上,南狮狮头造型上有“刘备狮”、“关羽狮”、“张飞狮”之分。三种狮头,不单颜色,装饰不同;而“鹤山狮”相传是高鹤人陈斗、冯庚长根据猫头形象创作的,故又叫“陈斗狮”。两者都是传统的民间美术工艺品,是民间民俗喜庆活动和群众武术体育活动的用具之一。

狮头的制作,分为扎、扑、画、装四大工序。先用竹篾、纱纸为主料扎出狮胚;再用纱纸、纱绸为原料扑狮,一般里外盖三层纱纸,中间夹以纱绸把狮胚糊起来;画即用油彩上色,勾画花纹;最后组装时,要用可活动的连接装置把下巴、睫毛和耳朵装上,以便这些部位能自由开合。这其中,属扎框和花纹描绘最难。很考验制作人的眼力、手艺熟练和实践经验。一个狮子有没有神,是不是生动活泼,就要看狮头描绘的功力如何。

鹤山狮头的图案纹样,线条粗犷豪放,刚劲有力,灵活多变,紧凑生动,富有装饰美的效果。鹤山狮头的色彩层次分明,色彩明快,节奏感强烈,更巧妙地表现狮头拟人化脸谱的艺术形象,充分表现狮子的不同风格和性格特征。

水乡鱼皮角

水乡鱼皮角作为双桥美食乃至古劳镇的代表性名菜,是由顺德鱼皮饺发展而成的。此菜至今已有差不多一百年历史。特点是制作精美,小巧玲珑,皮薄馅靓,味道鲜美。

鱼皮角选料上乘:鱼肉选自当地产的鲜活鲮鱼,拌以肥瘦参半的猪肉,另加冬菇、马蹄、陈皮、胡椒、葱花等十多种配料捣制;外皮粉料用一级生粉与澄面。

做工精细:片皮、捣馅、包馅全用传统手工艺;角皮特别注重刀工,薄而不破,滑而不烂。鱼皮角包好后,放置于小蒸笼中用猛火蒸熟。

出锅的鱼皮角鱼香扑鼻,肉香醉人,绝无鱼腥味,令人未动筷先为之倾倒。进食时,一口一个,不流不溢,滑腻爽口,齿颊留香,以当地特制之酱料佐食,更为野味。

靖村竹编技艺

宅梧镇竹编技艺已有过百年历史,宅梧镇各村基本都有农户懂得竹编技艺,他们会编织一些基本的竹制品,用于农田耕作、日常生活。由于宅梧镇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环山绕水,山上、河岸都种有大量的竹子,宅梧人就利用上天赐予的馈赠,编织各种竹制品,言传身教,竹编手艺得以相传。而宅梧镇靖村竹编技艺尤其精巧。

宅梧竹编技艺是以继承传统的基础上,缜密构思、制作精巧、色泽丰富、变化多端而见长的。破篾精细均匀。编织时,篾随手转,忽上忽下,忽左忽右,心思缜密。竹制品主要是用广宁黄竹、青竹剖劈成篾片或篾丝并编织成各种用具和工艺品的一种手工艺。竹器生产一般有三个过程:选料、开篾、编织。

竹编技艺是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的民间工艺,是其适应自然、改造自然、创造生活的艺术结晶。其主要价值有:

1、经济价值,发展竹编不仅能减缓劳动力的就业压力,而且可以促进当地农民增收,帮助农民致富,还可以带动宅梧镇旅游事业的发展。因此保护好竹编技艺对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大有益处。

2、艺术价值,宅梧手工竹编工艺品,做工细致、用心,匠心独运。许多竹编作品本身是一件日用品,经用心编织、点缀、创作后就具有一定的艺术性和欣赏性。宅梧镇的手工竹编产品集实用、环保、艺术、审美、观赏等多种功能为一体,成为宅梧镇当地口碑良好、质量优良的工艺品。

3、环保价值,竹编产品因其绿色环保深受大家的欢迎,竹子是一种很好的绿化品种,宅梧河沿岸的竹林也成为当地的一道亮丽风景线。竹编产品过程是纯手工,它生产过程中的下脚料及使用后的废旧物品均可作为燃料,不会污染环境。

(来源于鹤山市文化馆,照片由欧蕊荣提供,如有疏漏,请及时联系并处理)

创文明城市建幸福鹤山

▲鹤山创文公益广告(鹤山广播电视台摄制)

该内容由鹤山发布提供,感谢欢迎转载或摘录使用并标明出处。

亲,你还想知道哪些内容,不妨告诉布丁君,布丁君帮你打听哦~

鹤山市委市政府官方微门户

权威信息发布统一出口

鹤山广播电视台运营

长按

转载请注明:http://www.jctaobao.com/lctx/8321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