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AS经皮穴位电刺激概述

文章来源:皮角   发布时间:2016-10-8 20:08:01   点击数:
 

经皮电神经刺激疗法(transcutaneouselectricalneverstimulation,TENS)也称为周围粗神经电刺激疗法,是根据疼痛闸门控制学说与20世纪70年代发展起来的。TENS是一个术语,通常表示使用皮肤的表面电极控制疼痛的各种电刺激形式。大部分TENS治疗仪能够产生持续、不对称的平衡双相波型,以兴奋A类纤维为主,激活粗纤维,关闭疼痛闸门和释放内源性镇痛物质,从而达到镇痛的目的。

TENS干预以刺激强度为特征,刺激强度取决于脉冲的幅度、时程和频率。一般来讲TENS刺激缓解疼痛可分为四种强度:

①亚感觉水平刺激;目前尚没有足够证据证明感觉阈值下的电刺激对疼痛治疗有效。

②感觉水平刺激;常采用频率50-pps、较短的位相波宽(2-50us)、较低的刺激强度,这种形式的刺激有称为常规TENS。

③运动水平刺激;常采用频率2-4pps,波宽较大(>us)的刺激,幅度足以引起有力的、明显的肌肉收缩,主要用于控制慢性疼痛。

④伤害水平刺激。常用于对感觉水平刺激产生适应或感觉水平和运动水平刺激治疗无效的患者。

疼痛的闸门控制理论是解释TENS疼痛抑制作用的常见理论。根据疼痛的闸门控制理论,刺激大直径的初级传入纤维可抑制伤害性感受器诱导的背角反应。另外最初的理论提示可能存在下行抑制通路,抑制脊髓的伤害性感受的传递;内源性阿片物质的释放也参与TENS作用的机制。

近年来,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TENS的应用不再局限于对于疼痛的管理。越来越多的研究报道,TENS在改善脑损伤后运动功能、痉挛状态和脑功能重建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其具体作用机制尚不明确,可能是TENS刺激中枢性瘫痪的肌肉,促使其收缩,向中枢输入皮肤感觉、运动觉和本体感觉的信息冲动,通过促使邻近完好的神经元功能重建或较低级的中枢神经系统部分代偿、轴突长芽等,从而促进中枢运动控制功能的恢复和正常运动模式的重建。

经皮穴位电刺激(transcutaneouselectricalacupointstimulation,TEAS)是将TENS与传统穴位相结合,通过皮肤将特定的低频脉冲电流输入人体以治疗疾病的方法,同时兼具电刺激和针灸穴位的双重效应。

由医院康复医学科承担的科技部“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课题,“脑卒中后手功能障碍的中医康复临床规范和评价研究(编号:BAI10B03)针对脑卒中后不同时期TEAS治疗参数设置进行了深入研究,相关研究成果将会陆续报道。

合作/转载请与后台联系









































北京中医白癜风医学研究院怎么样
寻常性白癜风
转载请注明:http://www.jctaobao.com/ysty/7504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