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1总结TKIs治疗后,皮肤

文章来源:皮角   发布时间:2018-1-26 8:17:20   点击数:
 

整理:刘婧(放瘤娃)

单位:医院肿瘤科

来源:肿瘤资讯

自年,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抑制剂(EGFR-TKIs)被首次批准应用于晚期肺癌后,目前已经被广泛应用于肺癌、肠癌、胰腺癌及头颈部肿瘤的治疗当中。然而其导致的皮肤相关问题,也应引起广大医务人员的重视,因为其不仅会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也会导致患者的治疗依从性下降。因此,了解其机理及相应的应对方式,显得尤为重要。EGFR主要在皮肤及消化系统中呈现高表达,因此,作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的抑制剂,EGFR-TKIs在治疗过程中,也主要引起皮肤和消化道的毒副反应。在这里,我们主要讨论皮肤毒副反应的机理和防治处理。

EGFR对皮肤的作用及其机制

EGFR高表达于皮肤的表皮、皮脂、腺体及树突状细胞中,其对皮肤表皮的形成至关重要,皮肤的表皮起源于角质层细胞,角质层细胞受EGFR的信号调控而分化并迁移到皮肤表面形成表皮。

EGFR是由其配体EGF激活的,转化生长因子-α,双调蛋白及肝素和EGF结合,形成HBEGF。HBEGF通过激活下游信号通道、磷脂酰肌醇3激酶及有丝分裂原激活蛋白激酶途径等,来调节角质层细胞的增殖。

鉴于EGFR对皮肤的这些作用,其抑制剂,EGFR-TKIs主要从下列5个方面,导致皮肤毒性的发生:

1.增加了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抑制剂的表达,从而导致角质层细胞的分裂停滞于G1期。

2.形成了角蛋白1和角蛋白10,作为终止信号让角质层细胞过早分化。

3.由EGFR信号通路介导的转录因子3,由于被EGFR-TKIs中断,可使得伤口愈合和毛发周期出现问题。

4.产生炎症因子,导致炎症的发生。

5.西妥昔单抗促进真皮浅层炎症细胞向周围扩张的毛囊漏斗浸润,从而形成非细菌性化脓性毛囊炎。

总之,EGFR抑制剂,会导致皮肤过早分化、形成炎症及凋亡,从而引起皮肤萎缩、毛细血管扩张症及对光敏感。

EGFR-TKIs相关皮肤毒副反应发生时间和类型

EGFR-TKIs相关皮肤毒副反应的具体类型,在表1中进行了详细的总结。总体来说,这些症状的出现时间,略有不同:

1.痤疮样皮疹和皮肤瘙痒,通常在治疗后1~2周后出现;

2.皮肤干燥的症状,通常是治疗后2~3周出现;

3.皮肤裂纹,通常是治疗后1~2个月出现。

EGFR-TKIs相关皮肤毒副反应的防治

根据EGFR对皮肤的作用及机制,研究人员对以下可能的EGFR-TKIs皮肤相关毒副反应的防治措施,进行了研究。

1.防晒

结果:防晒霜,单独使用效果欠佳。

EGFR信号传导通路,在一定程度上,对皮肤有防护紫外线的作用。使用EGFR-TKIs后,这种紫外线防护作用也随之减退甚至消失。研究者于是研究了防晒霜对皮肤的保护作用。然而根据N05C4的研究发现,将54例使用了EGFR-TKIs或抗EGFR药物的患者,随机分成两组,一组一天两次使用防晒霜,另一组按照同样的剂量和次数使用安慰剂,4周后进行对比,其皮肤反应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局部或全身使用类固醇激素

结果:仅凭临床经验,尚无循证医学证据。

现如今,局部使用类固醇激素或药膏,已成为治疗EGFR-TKIs相关皮肤毒副反应的一个惯例,特别是对于痤疮样的皮疹。遗憾的是,此种治疗方式,尚无相关随机对照研究来证明其疗效,全凭医生经验。

3.抗生素

结果:有效,且不增加毒副作用。

局部或全身使用抗生素,来治疗EGFR-TKIs相关皮肤毒副反应,在临床上已有不少报道。四环素(预防剂量:mg,bid;治疗剂量:mg,bid)、强力霉素(预防剂量:mg,bid;治疗剂量:mg,bid)及二甲胺四环素(预防剂量:mg,bid;治疗剂量:mg,bid)已经被证实在EGFR-TKIs相关皮肤毒副反应的防治中,确有一定的作用,且不会削弱EGFR-TKIs的疗效和增加其他的毒副作用。在一项不受控的前瞻性研究中,也对那氟沙星治疗西妥昔单抗引起的皮疹进行了报道。

4.维甲酸

结果:有效,口服抑或全身使用,需要进一步研究

维甲酸通常被应用于EGFR-TKIs相关的粉刺类的疱疹。维甲酸含有核转录因子和维甲酸受体家族(RAR)。RAR-α以及RAR-β拥有角质形成细胞的受体。维甲酸不仅能够引起基因转录及维甲酸信号传递,还能产生HBEGF和双调蛋白,它们是EGFR的配体,正因为此,维甲酸能减少EGFR-TKIs相关皮肤毒副反应。然而,究竟口服还是全身使用效果更好,缺乏进一步研究。

异维A酸是13-顺维甲酸,不论是局部涂抹还是口服药片,对于EGFR-TKIs相关的粉刺类的疱疹,均有一定效果。

5.维生素K

结果:研究甚少。

在体外研究中,有研究者发现,维生素K3具有激活EGFR信号通路,调节角质形成细胞和A人鳞状细胞癌细胞形成的潜能。然而相关研究甚少,且已有研究样本量略小。

6.阿司匹林

结果:能降低吉非替尼相关皮疹的发生,然而机理不清。

有研究者发现,低剂量阿司匹林,能降低吉非替尼相关皮肤毒副反应的发生,推测其可能的机制,可能跟阿司匹林削弱了COX-1,从而降低了血小板的促凝功能,进而导致血栓素A2降低有关。究竟机理是否如此,仍需进一步研究。

点评:

EGFR-TKIs主要应用于EGFR突变的癌症患者人群中,而EGFR突变的比例,亚裔更大,也就是说,我们比欧美人,具有更多的研究对象。如何利用这种大样本优势,探索我国传统医学的治疗方式,让治疗更符合亚洲人的特点,也许是我们未来的研究方向之一。

参考文献: 

[1]ToshiyukiKozuki.SkinproblemsandEGFR-tyrosinekinaseinhibitor[J].JJCO,,46(4):-.

相关阅读:放疗后皮肤不良反应治疗进展

无论是研究前沿、临床解读,还是医学人文、行业趣事,都期待您的分享!欢迎投稿到小编邮箱:oncologynews

liangyihui.net我们会认真阅读您的稿件,一旦录用,稿费:-0元欢迎添加小编s版权声明

版权属肿瘤资讯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内容须获得授权且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肿瘤资讯”。

下载APP

海量资讯等着你!

在专业平台说观点?首选肿瘤资讯

投稿信箱:oncologynews

.







































北京哪里治疗白癜风正规
头部白癜风怎样治疗
转载请注明:http://www.jctaobao.com/ysty/8036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