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牛的老实,有柳宗元先生的《牛赋》为证。其赋曰:“若知牛乎?牛之为物,魁形巨首。垂耳抱角,毛革疏厚……”为行文方便计,老夫还是先译成中文吧,有不准确处,请诸君原谅。译文如下:
“你知道牛吗?它体态魁伟,脑袋硕大,垂着两耳,弯着双角,哞哞鸣叫,脖子上满是黄土。头顶烈日,日耕百亩,来来往往,即长又直,助人种上庄稼。它为人耕作,助人收获,驾车奔走,把粮食送入官仓,却不能进入自己的口。它使穷人富足,饥者饱肚,却从不自以为功劳。有时它陷进泥里,有时又扑倒地上,终年在野外辛勤。它的皮和角也被派上用场,腿和臀也难存留。或者皮被制成捆扎物品的绳索,或者被装进食器。由此看来什么东西也不如它的功用。
它不像瘦驴那样,温顺地追逐劣马,曲意逢迎,依随情势。驴子不耕田,不驾车,自有人喂养饲料。周旋活跃在四通八达的大道上,进出方便得很。高兴时便竖起脑袋,愤怒时就撩蹄子。当道嘶鸣,听见者惊惧躲避。善于识别门第,终生不用担惊受怕。
牛虽有功于世,对自己却没有什么好处。命运有好有坏,这与能力无关。千万不要怨天尤人,这样才能得到许多好处。”
你瞧瞧,瞧瞧。牛是何等的老实。柳宗元先生也是个老实人呢,他的话我们应该相信。如果“牛人”是个偏正词组,不是并列词组的话,以牛修饰人,“牛人”就应当是个老实人。但是,当代中国人口里的“牛人”,却绝对不是等闲之辈。
柳宗元先生似乎对驴有仇,总是把驴写得不那么光彩。他在《黔之驴》中写的驴,居然敢对老虎大叫,而且还想去踢老虎的屁股。在这篇《牛赋》中,它又好吃懒做,善拍马屁,洋洋得意。依照柳宗元先生的意思,把“牛人”改作“驴人”似乎更加合适。
柳宗元先生虽然号称唐宋八大家之一,但在这篇《牛赋》里,只说了牛的老老实实,埋头苦干,不会调皮。却没说清牛的来历,也就难以让我们将“牛人”考证下去。现在我们去请教另一位大师,来自台湾的考古学专家许进雄先生。许先生在《中国的古代社会》一书中告诉我们:牛是哺乳动物,反刍类,身体大,趾端有蹄,头上长有一对角,尾巴尖端有长毛。牛与人类在一起的历史已经有年的历史,在中国和人在一起大约也有年的历史。根据许先生的意见,由这样的历史差距,我们当可断定牛大概也是华夏版图上的外国移民。
在人类的历史上,老牛遇到人就为人耕地。如果你这样想,那是柳宗元先生的《牛赋》误导了你。其实,人类开始养牛,主要是为了大快朵颐,后来说是为了敬祖媚神,做祭祀的牺牲,再后来是让牛驾车拉东西。老牛耕田,那是春秋末年的事。《国语?晋语》上说:“夫范氏中行氏,不恤庶难,欲擅晋国。令其子孙,将耕于齐,宗庙之牺牲,为畎亩之勤。”说的是晋国的大臣,不守规矩,开始用庙里做牺牲的牛去耕种土地。
读到此处,有人不禁要问:先生,你考证“牛人”与老牛何时耕地有什么关系?有关系,因为在老牛正式耕地之前。我们中国确有“牛人”!这“牛人”还是一个不下的大官儿,有着很大的权利,这些而且都和牛有很大关系。据《周礼》记载:“牛人掌管国之公牛。以待国之政令,凡祭祀共其享牛、求牛,以授职人而刍之。凡宾客之事,共其牢礼、积膳之牛。飨食、宾射,共其膳羞之牛。军事,共其槁牛。丧事,共其奠牛。凡会同、军旅、行役,共其兵车之牛与其牵彷,以载公任器。凡祭祀,共其牛牲之互与其盆簝,以待事。”你看“牛人”是否牛气,他倒是活人、死人都管,外交、内政有份,党政军通吃。与今人之“牛人”,财大气粗,气焰熏天,多少也有了联系。
在周朝,“牛人”是与牛有关的“牛官”的总称,其编制为:“中士二人、下士四人、府二人、史四人、胥二十人、徒二百人……”是个大衙门哪。要知道那时候人才有一个官,不像现在48人中就有一个吃纳税人的“公务员”。
那时的“牛人”掌管祭祀祖宗,礼拜神仙,像现在读悼词一般,只说好话,一味歌颂也是他们的职责。这就和如今的“牛人”善吹大牛多少有了点关系。
其实吹牛这事,你怨不得牛,只能怪人。据著名史学家顾颉刚先生考订:吹牛一词最早是西北方言,水深浪急的大河巨津,舟船难行,本地人遂就地取材,用若干牛皮袋吹成气囊,连接成筏,就算奔腾咆哮的黄河,牛皮筏也畅通无阻,载重量竟然可达数千斤到上万斤。牛皮之功可谓大也。吹牛皮之功可谓伟矣!据说明成祖当年过淮河,也是靠了吹牛皮。吹牛皮,本是个好事儿,不知什么时候跟说大话,说假话勾搭上了。
明朝嘉靖年间流行一首曲儿《说大话》其词如下:“我平生好说实话,我养个鸡儿,赛过人家马价;我家老鼠,大似人家细狗;避鼠猫儿,比猛虎还大。头戴一个珍珠,大是一个西瓜;贯头簪儿,长似一根象牙。我昨日在岳阳楼上饮酒,昭君娘娘与我弹了一曲琵琶。我家还养了麒麟,十二个麒麟下了二十四匹战马。实话!手拿凤凰与孔雀厮打。实话!喜欢我慌了,蹦一蹦,蹦到天上,摸了摸轰雷,几乎把我吓杀。”这完完全全是一篇吹牛鬼话。这鬼话连篇的吹牛人,时间一长,也就被老百姓简称为“牛人”,这跟二十一世纪的“牛人”,已经基本差不多了。
若说“牛人”这词的内涵与外延里,都是人的贡献,那对牛也就太不公平了。若果真如此,这词就不应叫做“牛人”,而应写作“人牛”了。老牛虽然老实,却也有许多怪癖,许多莫名奇妙的冲动。因此,理解“牛人”这词,还得从偏正词组入手,是“牛”修饰“人”。下面试举两例。
其一,来自《汉书》“桓帝出游河上,忽有一青牛从河中出,走踢帝。人皆惊走。”你瞧见了吧。皇帝老儿好好的在黄河边上巡游,找乐子。忽然间,老牛从河里出来踢皇帝的屁股。大臣们也不像话,不来救主,却四散奔走。这青牛也确实够“牛”。就算你当时是在河里洗澡,怕人家看见你的隐私,那你招呼一声不就完了吗?却不顾死活的去踢皇帝老儿的屁股。眼下,全中国的“牛人”也没比它更牛的。你要是不服气,明天去踢踢你单位头头的屁股试试!
其二,是牛脾气。据说某个小山村,住着父子二人,每天以打柴为生。他们每日里把打了的柴火,用牛车送到山下售卖。父子分工,老者负责驾车,儿子负责瞭望。山间路险,每当拐弯处,儿子总提醒老子一声:“爹啊,要转弯了。”一日,老子病了,儿子独自赶牛下山,到了第一个转弯处,老牛就不走了。任凭儿子用吃哄,用鞭打,就是不动窝。老牛犯了牛脾气。儿子无奈,气得眼泪直流,用发抖的声音喊一声:“爹啊,转弯了。”老牛听罢,抖擞精神,拉车就走。一路十八弯,老牛在喊爹声中走下了山。这老牛居然占人的便宜。你说它“牛”还是不“牛”!
考证到此,我们可以做个小结了。牛这家伙身高体大,身体健硕,脾气倔强,一身牛劲。敢与猛兽抗衡。与人合作,愿出死力。这些让人对老牛都颇具好感。加上它大脑简单,往往闹出点出人意料的事;加上人为弄出来的吹牛皮;加上人们强加给老牛的贬义或褒义词,如:牛脾气、蛮牛、气壮如牛,九牛二虎等等;还有股票市场牛市里的牛气冲天。人就沾了牛的光,能人,幸运的人、语惊四方的人、出乎意料的人、吹破牛皮的人,权势汹汹的人、财势熏天的人,气焰嚣张的人……也就成了“牛人”!
“牛人”者,何许人也?牛气冲天者之简称也。
愿天下“牛人”一生一世,气贯长虹,气壮如牛。切莫破了牛皮,泄了气儿。
喜欢请收藏,感恩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