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大家已经看过百八十篇关于白球鞋种种的文章,心里对各种品牌价位白球鞋的优劣材质形状对比都已了然于心,我也不得不遗憾地告诉你,白鞋风潮已是强弩之末。不信就看看各大时装周街拍,白鞋这茬真真儿是过去了。
其实街拍我也没看,闭眼想想都知道,那玩意人人踩都已经几季了,还不过气像话吗。(不像。)当然该穿还是继续穿,毕竟作为跟白T一样的作为无脑搭配的基本款,它在鞋柜里的地位依然不可或缺。
今儿呢,我们暂且先忘了白球鞋那张性冷淡的脸,来聊聊高跟鞋。
由我来写高跟鞋这篇,是因为我爱得深沉。看到美丽的鞋子,明知道一次也不会穿,冷静客观理智深沉如我,依然毫不犹豫捧回家的那种爱。
赵总从香港搬回上海之前,我俩在香港欢度周末的一个重要互动娱乐项目就是我试鞋子她看着,然后给出各种反应的花式赞美(也有时是羞辱)。
有时她会深情的凝视着我的脚说:“我已经分辨不住是你的脚美,还是鞋子本身美。”也有时,她瞟我一眼就开始面无表情低头玩手机。当我询问意见时,她一脸不耐烦得抬起头来问我;“我真不知道你还不买单站那干什么。”
几年的买鞋之路走下来,脚下试过的不知道几千双,搬回家的也有上百双,其中大部分是高跟鞋(全赖赵)。
先说说我个人选择高跟鞋的标准:10cm以上。不管流行有防水台没防水台,粗跟细跟,我对高跟鞋的要求,就是跟高10cm以上。
其实从定义上来讲,1-4cm算是低跟鞋,4-8cm是中跟鞋,8cm以上才是高跟鞋,再细分一下,12cm以上可以称为超高跟。这事谁定义的?我。如何定的?凭感觉那么一掐。基本精确。
为啥我要坚持10cm以上?因为我特别矮吗?也没有,在东北算不上高挑,就全国平均水平还是超出一截子的。试过各种高度的鞋子。觉得10cm以上的鞋跟才拥有性感的弧度,显示最佳的身材比例,走起来路来挺拔又摇曳生姿。一脚蹬上去,立刻觉得腰杆儿直了,空气清新了,一种咔咔地“高跟在脚,天下我有”的气魄。
那应该所有人都选10cm以上吗?我觉得也不是。身高cm以上的,和男友特别矮的,根据实际情况可酌情降到8cm。其他人就自觉一点吧。
还有某些特别不自觉的人,比如赵总,净身高已经一米八,在香港的时候还非要穿15cm的高跟鞋在数码港里溜达,成为全港第一高人。没素质。
有人要说了:我平时走路很多,而世上并不存在10cm以上,可以每天穿着走好几里地还不跪下的细高跟鞋。我本人totally同意。当然还有些人会站出来,声称自己可以天天穿着XX品牌的超高跟逛大马路甚至奔跑,练一练来个半程马拉松跟玩儿一样。请容许我在此叫您一声,英雄。
既然高跟鞋不能每天穿着,为啥我现在还企图推荐给大家呢?这事我建议这么看。你可以把高跟鞋当成一种重要战略物资来储备。所谓战靴,太平年代凸显不出它重要性,一旦大战来临,脚上一蹬直接上前线。谁一年还没个几场婚礼、年会、跨年趴、颁奖典礼(有这项吗)之类的重要聚会什么的?临上战场现擦枪,不如提前就操练起来。你说是不是。
我的朋友大妈(名字就叫大妈),在纽约读书的时候,某次导师叫她去个招待会,也没说清是酒会,她刚到大城市也不太懂,下课穿着牛仔裤球鞋就去了。到门口抻脖往里面一望,衣香鬓影,觥筹交错,傻了。站原地和门卫玩了一会干瞪眼,最后还是转身回了家。
她说那天回家之后好想哭。后来导师还特意询问她怎么没出现,本来要介绍几个重要人物给她,生生错过了。那时她才意识到,人还是要有双得体的高跟鞋,有身得体的衣服。
要我说,大妈这个人吧,还是脆弱。要我,转身回什么家,立刻转上第五大道拎双鞋子才是正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