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九、诚信乃人之本、政之要
甘肃考生
自赤壁大胜而归后,周瑜无大胜喜悦之态,反而愁闷不乐。小乔劝慰不得,遂请鲁肃开解。
是夜,月明星稀,鹊静竹疏,鲁肃来访,因之把酒江上,共商国是。
几杯间,周瑜略有醉容,鲁肃因问之曰:“今我东吴大胜而归,士气高涨,都督因何而愁?”
周瑜笑曰:“依汝之见,当今天下谁人可称英雄,自己除江东群豪?”
鲁肃笑而答:“吕布者,英雄也,可算乎?”
周瑜曰:“勇夫也,不可当之。”
鲁肃再笑:“袁绍称霸一时,可算英雄乎?”
周瑜慢笑曰:“无谋者也!吾乃以真言叩问,汝何玩笑答之?”
鲁肃正襟:“公瑾以为何人当之?”
周瑜曰:“虽世人曰人中吕布,马中赤兔,然吕布不过无信无义,酒色之徒也,因财杀父,凭色刺主,不算英雄也。曹操者,权大也矣,然亦无诚无信,故斩杨修,杀张允、蔡瑁,背重用之诺言,信谗谤而杀能臣,惜失水师良才,进而失战机也。曹之败,非吾也,非苦肉计、反间计、连环计也,无信而致也!”
鲁肃略知其虑,因斟酒曰:“公瑾之言,是独以孔明除外?”
周瑜乃望月而叹:“此人者,吾之心头大患也!昔闻刘备三顾茅庐,得孔明允诺助之得天下,今见诚信至此,又见其手下良将,赵子龙救主,关云长千里投奔,张翼德尽心跟随,个个诚信若此,故曰真猛虎者,刘也,真英雄者,孔明也。世间有此二人,吾何能安心睡榻乎?”
须臾周瑜起,谓鲁肃曰:“今你我知己之交,如公孙侨季札,若伯牙子期,今吾真言语若,诸葛须死,荆州需夺。今东吴内有张昭,外有黄盖,又值英主在朝,吾等需以诚信相对,方可物尽其用,人尽其才,如此,方才有胜之望。而今,曹贼不可惧,吾之当务乃夺荆州,除孔明。天下之势,若除刘备、诸葛,东吴才可高枕无忧,此吾之真胜也!故曰赤壁之役,曹败而吾非胜也!盼以谨记!”
鲁肃叹曰:“公瑾之思明也!诚信,人之本,政之要也!”
(年高考全国卷满分作文)
点评:
这篇文章采用了故事新编的特殊形式,即用文学名著《三国演义》中的故事作为底子,重新编述出一个故事,赋予其新的内容和含义,在体裁上可以看做小小说。文章用周瑜和鲁肃的对话展开题旨,分析吕布所以亡,曹操所以败的原因,阐述诚信对于战争乃至国家安危的巨大作用,可谓别出心裁,富于创意。最后以鲁肃的话作结,既照应题目,又点名题旨,加重了文章的分量。
之八:垂钓者言
上海考生
某日,友人邀余垂钓。友人甚乐此道,而余则无,然友人之邀,盛情难却,与之往。
至一湖畔。此地四面环山,湖畔垂柳,鸟雀鸣叫,堪为垂钓好去处。友人置好渔具,撒下诱饵,余亦学其样。事毕,与其坐一树下等候。
余问之:“烈日炎炎,蚊虫叮咬,寂寞等候,此何乐耶?”友人道:“子不闻,‘放长线钓大鱼’?”
垂钓之乐就在于等候。常人以为垂钓乃简单之事尔,实则非也。事前需置渔具,配诱饵,观天气,寻时机。况鱼不会轻易上钩,亦会与人斗法,汝若无耐性,必无鱼。
余无言,许久不见鱼上钩,便起身看余之渔具,换诱饵复置于水中。友人笑曰:“不急,不急。”
少顷,友人见渔具异动,高呼:“鱼上钩矣!”起身提渔具,果然,一条大鱼欢蹦出水。友人大兴:“放长线钓大鱼!”收鱼入篓,复置渔具于水中,返树下等候。如此往复,日近晌午,已有十余条大鱼入篓,而余则无一条,余问之何故。友人笑曰:“古人有诗云,‘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实则讲人之忍耐性。在孤独寂寞中忍耐等候,其为境界。吾今日只动数次渔具,然后耐心等待鱼上钩。反观汝,常起身动渔具,换诱饵,唯恐无鱼,然终无所成。由此观世间,今世人大多无耐性,凡事急功近利,心境浮躁,以为可一日成名,一夜暴富。然一日成名,一夜暴富者有几?虽有,但绝不多矣。倒是能忍耐寂寞,不为诱惑所动,脚踏实地,用心耕耘者,富足殷实。水中之食,本就丰美,鱼置身水中,本无食物之忧。然鱼羡慕钩之诱饵,瞬间上钩,从此再无逃脱之机,岂不哀呼?故而,垂钓之乐,实则为修身养性之法。在于能使人忘乎纷繁,忘乎功利,忘乎蝇营狗苟,忘乎是非流长。以平和之心看待世间万物,以认真之态耐心耕耘,则日后必有收获。昔日姜太公以垂垂老者之身无钩垂钓,引来文王垂慕,最终成就大周八百年基业。今吾辈不能‘宁在直中取,不向曲中求;不为锦鳞设,只钓王与侯’,但修身养性,洁身自好,不为功利蛊,不为诱惑动,则可为之。”
余信夫。然世间垂钓者多矣,能达此境者有几?于是想起李白诗: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年高考上海卷满分作文)
点评:
以半文言为之,且读之朗朗上口,几无语法词法错误,以现代中学生水平而言,不易也。小故事大道理式写作手法,避免枯燥说教,写者驾轻就熟,读者快意接受,虽另辟蹊径,却也紧扣题意,且为之有模有样,殊为不易。
之七:士运论
福建考生
余读《左传》《汉书》《三国志》,寻寻觅觅以求运道,成功诸法,然每见古之名士不得其主未尝不废书而叹焉。至如三国之李萧远作《运命论》曰:“夫治乱,运也;穷达,命也;贵贱,时也。”余未尝不涕泗横流,扼腕叹息曰:“古今之士、之贤、之圣岂受制于三者乎?至如仲尼受困陈蔡,李广难封,哀哉。”后余饱览古今贤士之文,远近名圣之迹,乃释怀,有三叹作焉:一曰士运在此不在彼,再曰士运在勤不在求,三曰士运在我不在他。谓予弗信,请见陈词如下:
昔者仲尼学富五车、胸藏礼乐,遍施仁义欲以正道援天下于溺,学于郯子、师襄、老聃之徒欲以广其闻,周游天下欲以布其道。其志壮哉,其行壮哉,其言壮哉。然其时运不济,命运多舛,遍历七十国而不一遇其主,岂不叹哉!然其尊庠序之教,而有颜回出;修古之圣典,而有六艺作。其志彰矣,不然以我百代后一孤陋书生,岂得闻其名而后深赞哉。孟子曰:“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人有不弃于壮志之道而后必有不知有处得之。此余所谓“士运在此不在彼”。
战国之时,齐有孟尝田文,赵有平原赵胜,楚有春申黄歇,魏有信陵无忌。当是时,有志之士投之则中,未有不得意之人。余以为弗是也,孟尝之徒独养鸡鸣狗盗之徒,未有匡扶国家之才贤。是故苏秦散尽资才而不说听其言,后起六国而权倾天下。曩时其所孜孜求之而不得,当时尽有矣;曩时其所躞蹀之公卿门,当时尽开矣。富埒人主,权衡国君,谁得而当之?是矣王勃曰:“老当益壮,守(宁)移白道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此非余所谓“士运在勤不在求”乎?
伯牙遇子期乃畅其意,相如因得意逐名汉武,商鞅得景监方说秦王。士运在人手乎?奈何以我之力,以我之学,以我之滔滔雄辩需假人之手?余思淳于髡闻之必仰天大笑,疑缨索绝。俞伯牙有绕梁之音,司马相如蕴绝世之才,公孙鞅敢冒天下之大不韪而变法。韩退之云:“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窃以为余为千里马亦先已于伯乐矣。“士运在我不在他”昭矣。
《诗》云:“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言天下皆慕圣德。《运命论》曰:“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又曰:“通之斯为川焉,塞之斯为渊焉,升之于云则雨施,沉之于地则土润,体清以流(洗)物,不乱于浊;受浊以济物,不伤于清。”又曰:“是以圣人处穷达如一也。”是也夫。余訚訚于此,欲作沛然之辞以广余意,终日孜孜不倦于古今典籍,所为何事?所拥何志?张载《日知录》志曰(《近思录》记张载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年高考福建卷满分作文)
点评:
作者充分深入地理解了作文题目中的材料,能够从材料中所体现的此与彼、主观与客观、偶然与必然等关系中,提炼出“一曰士运在此不在彼,再曰士运在勤不在求,三曰士运在我不在他”的观点,新颖、深刻。如此娴熟地运用浅白文言表达,亦体现了“偶然”之中包含着“必然”的哲理。完全可以这样推论:如果作者没有平时对古文的爱好、钻研,练就较扎实的语言功底,哪来考场上一挥而就?文脉清晰,语言通畅,富有气势,极具感染力。
之六:语文,心中的一泓清泉
——乐语文赋
傅亘
挈竹榼以逸致兮,披鹤氅而登台。揽清风以盈袖兮,乐语文而开怀。
乐语文也,胜景每览,好怀常开。
若夫春也,初雷数声,残冰几块;近郊紫红,远山青黛;飞絮竞逐,游丝相赛;粉蝶恋花,黄蛱绕菜;帘外燕舞堪怜,柳底莺穿可爱;鸟鸣春眠不觉,花落未扫犹在。
夏也,朝雨迷蒙,暮云叆叇;叶浮飘萍,波翻细麦;浅涧水灵,深林天籁;东海涛惊,北泽浪骇;芰荷覆水景致,牛鹭留人风采;西园草盛径迷,南岭藤多路窄。
秋也,落日榴赤,流云梨白;薄雾可织,明霞堪裁;山前秋草,庭下凉槐;静菊独傲,过雁相排;丹枫烂漫之极,白鹤野闲之太;碧落爽朗无云,银河澄莹如带。
冬也,巷陌流光,亭榭溢彩;苏幕密遮,红樱轻摆;寒烛影煌,暖日杳霭;丝竹冬丁,舟桡欸乃;翠竹环绕地阁,
腊梅暗发山脉;凉风遍地骤驰,瑞雪漫天扑盖。
语文者,信有醉人之姿,更有养人之态。
语文者,如桑前之所,泉后之宅;高朋座满,雅客常来;美韵众和,佳酿频酾;歌阑箸落,宴罢冠歪。
语文者,如同窗旧交,忘机少艾;垂虹胸襟,捉月气概;可与登楚岫,渡秦淮,游阆苑,醉蓬莱,攀绝壁之青松,抚穷乡之古柏;指杏酒以约沽,临陂路而议买。
语文者,如绮阁绿眉,雕楼青睐,雾寰杏眼,云鬓桃腮;可与之泛舟江南,系马河外;尽历三湘,遍游九派;高歌土家,低吟苗寨,品笛中原,吹笳边塞。
无语文也,则竞夜无眠,终宵多。
苔痕侵壁隐忧,蛛网挂檐叵耐,尽怀低落之情,更无高驰之态,若抑郁于前失,如欷歔于新败,顾瘦影以自怜,遣愁怀而无赖。以至伤途穷而路末,怨时蹇而命乖,向墙隅以流涕,闻画角而生哀。
嗟乎!草木一秋,人生几载?每登高临远,观云望海,必曰:“不登象牙之塔,何爱鸡肋之才?不付此生语文,何惜数尺病骸?”
故出师访友,夜坐书斋;遗策常求,古书每猜;阅文沉醉,读诗尽呆;眼涩流血,骨瘦如柴;朝兢夕惕未休,口诵心唯不怠。
语文者,洵为一泓清泉也,可逸致,可遣怀,语文者,洵为一泓清泉也,可逸致,可开怀。
(年高考江西卷满分作文)
点评:
本文以赋名篇,竭尽铺排之能事,写尽语文的千姿百态,又用对比手法,说明有无语文对人精神的价值所在,也道尽学习语文的艰辛和追求的苦况。最后归结到语文“洵(实在)为一泓清泉”,有可逸致可开怀的功能。全篇对仗工整,一韵到底。作者古文功底丰厚,用词造句老练,辞赋文体格式相当熟练,四六句式运用自如,一些生僻古雅的词藻也屡现笔端。虽个别地方有以辞害意之嫌,如“青睐”一词似有不当,但一个中学生对传统文化有如此之热爱和积累,绝对不可小觑。
之五:吊李白歌并序
高志远
余尝客九江,舟行适当涂,其间有太白酒楼者,遂乃登临。但寒流清泚,远山憔悴;风烟掩抑,支离草际,则太白坠舟之地也。江水泱泱,名流迹往;其高才品性,故老遗闻,多能道者。又读太白文字,虽作世道茫然,终为抔土,然率性净直,不知悲观语,真仙人矣!嗟乎!万物不得其恒,能于得志而保其洁,失意而终其志者,复古至今,而又有几人能像谪仙之流欤?往虽必然,可谢后人,遂歌以吊之。
狂哉太白仙,悲也李青莲。长安肆中识尔面,当涂江心慕君颜。玉柱烟鬓雏凤眼,剑眉入云天。颀身腰悬剑,舞影自翩跹。敢以斗酒诗百篇,自称酒中仙。
忆昔少年时,壮志离蜀滇。谢屐逐野路,扁舟济江湖。浩宇长风连天幕,丘山短歌怀作古。歌罢酾酒倚叠巘,可以思绝峨嵋巅。奠愁湖上人莫愁,飞燕堂前旧飞燕。地柱崩倒东南陷,天姥连天势拔岳。名山兮多险、飞瀑兮生烟。
荏苒十年,遍于诸侯,君还记否?莫将余情听残漏,只为社稷报君侯,老夫鬓发已先秋,年少壮志尚未酬。渭阴众闻“蜀道难”,颍阳独叹“将进酒”。酒醉更深愁更愁,心寄明月月如钩。文章易成功难就,槛外空余水悠悠。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一腔报国心,供奉为翰林。醉倒酒肆中,天子呼不应。世间文人情,千秋万岁名。便卧龙廷草狂书,书生只笔却强胡。诗成妆浓凝香露,清平三调宜圣主。便为圣主念朝朝,只为贵妃情暮暮。朝朝暮暮志如许,岂随霓裳羽衣曲。
落日城头土分爨,学剑便为随雕鞍。匹夫犹能临死难,丈夫岂可醉酒酣。投笔请缨斩楼兰,人幕志在青海湾。兵败须臾如山倒,忠心反被逐深山。谁与叹,谁与叹?空有志,在边关。尘衣袖风鬓丝乱,当涂江头独潸然。秋心有泪流如水,杯酒无味醉同欢。
君不见黄金台,几人欢笑几心寒。纵令蜀国多名山,直教中原少荐才。宝玉难从夺其白,英雄不可侮其概。昆山璞玉自切磋,清水芙蓉去雕琢。醉眼看花花寥落,醉人更比花寂寞。月断风晓楚天阔,月既无言入城郭。
天何如之苍苍兮,乘大鹏以振八裔;地何如之茫茫兮,摧中天而折其翼。仰仙人之潇洒兮,望环佩之陆离。其心也不悔兮,岂在乎功利。终其生于黄土兮,历万世而自然。成其名于后世兮,乃傲岸而得之。禄高官兮济世,虽富贵兮不汲汲。人兮,鬼兮,仙兮,千古而成矣。醒兮,醉兮,梦兮,谪仙死而谁涕。
谪仙生时,不得其志。将泣于文,将兴于山,自适也。即万古仰之,而今安在哉?然其处世为人,岂不为我辈圭皋乎?故日:成矣太白,不朽太白!
(年高考浙江卷满分作文)
点评:
本文惟妙惟肖地模拟李白的文风,虬劲沧桑狂放不羁,诗词歌赋信手拈来,表现出雄厚的古文功底与修养。作者更如谪仙附体,哀叹一生动荡壮志难酬的苦闷,既表达了对李白诗才的赞叹,又从精神高度理解他的心境,可谓从最高的意义上向李白致敬。笔意纵横,大气磅礴,言辞凝练,格调俊逸,非一般人所能为。
之四:智士程济小传
四川考生
程济,陕西朝邑人,少与同窗高翔言志,翔言:“愿为忠臣。”济曰:“愿为智士。”建文初,济出仕,上本言燕王有反意,人皆不信。明年果反,人皆信服。建文特升为翰林院编修。北兵素悍,南兵节节败退。
建文四年六月,京城破,帝欲自尽,济劝之,乃削发为僧,济扮作道士,由宫中秘道出。二人乃以师徒称之。燕王入城,召素有名望者草诏以服众,时高翔在京任监察御史,与方孝孺同被召,二人严词以拒,王怒杀之,诛其亲族。而名士重臣,如状元胡广,学士解缙,编修杨荣、杨溥等,皆降之。济闻之,叹曰:“高君果遂生平之志。”燕王百计寻帝,二人乃往云南投西平侯沐晟。
至云南,幸沐晟忠义,藏二人于隐蔽处。后沐晟卒,帝问济:“沐晟以死,靠山失,如何?”济曰:“人心难测,此地不可再留。”乃隐于大理穷荒。
后帝静极思动,与济出游,路上闻燕王暴卒于榆木川,洪熙继位。帝访问确真,乃释然曰:“从此可以无忧矣。”又十月,洪熙又亡,宣德登基,帝愈放心,与济一僧一道,遍游天下。
十年后,宣德崩,正统即位,因其年幼,用杨荣、杨溥、杨士奇主政,时人称为“三杨阁老”。帝谓济:“当日杨荣、杨溥与卿同为编修,今日权倾天下。以卿才智,若肯改节,今日首辅之位,舍卿其谁!”济曰:“荣华富贵岂弟子所愿?求长伴师身旁,此生足矣。”帝颇有感慨。
一日,帝问济:“我今年老,可归否?”济曰:“朝代已换,天下久定,人已老,恩怨全消,何不归?”帝乃至云南布政司堂言:“吾建文帝也,今年老欲归,汝等可写本奏上。”众官本上,旨下:进京辨认。
至京师,朝廷遣建文旧臣吴亮往辨,亮见帝,大哭,不能仰视。入内,恐难以取信,自缢以明。正统感悟,命迎入大内,济见帝得入宫,乃飘然而去。入内,正统以孙儿礼拜之,因不便称呼,乃称太上老佛。后帝寿至八十九岁而崩,敕葬于北京西城外黑龙潭,无坟无树。
异史氏曰:一子错,满盘输。人的每一步对一生都很重要。建文纯仁至孝,惜靖难初错用李景隆、耿炳文,军事失利。又因燕王为叔,处处忍让,是徒惜仁名而遂至失国,流亡一生。燕王甘冒大险,起兵反叛,侥幸获胜,然大肆屠杀忠臣,兴文字狱,凶暴过甚,是以后人多同情建文而贬斥燕王,真可谓不以成败论英雄,公道本自在人心。胡广以状元之才名重于世,降燕姑且不论,据顾炎武考证其《五经大全》全系杂抄他人著作而成,是文章品行俱不佳,无可取也。解缙素无劣行,丧名降燕,终于狱中,为士林所不齿,真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头是百年身。程济追随建文近四十载,矢志不渝,委曲全主,终致主归骨,比之介子推有过之而无不及,自称智士,真无愧矣,可谓俯仰一生无所愧,从来不作剧新文。
(年高考四川卷满分作文)
点评:
故事新编已不新鲜,文言文写作亦不新鲜,而用文言文创作故事新编,则属另辟溪径。作者的文言文功底比较扎实,遣词造句像模像样,若即若离地记叙出燕王朱棣弑君篡位的故事,并赋予其新的含义——一步决定一生。结尾模仿《聊斋志异》的笔法,直接对故事中的人物进行点评,评价中肯,颇有见地,既收束全文,又点明话题,这是文章最大的亮点。
之三:珍 珑
福建考生
古有善弈者,居山林中,生平于战,未尝败绩。世人疑为神也,诣之者甚蕃。然其居无定所,人寻而不得,皆郁郁而反。脾性怪异,不喜人众,好冷清,一入棋,则物我皆忘。年过半百,不欲默默无闻于后世,遂穷毕生心血,布一残局,望后人破之。局成之日,呕血而亡,双目凹陷,发尽白矣。千载百岁后,境随时迁,局已失传,世人寻之,均不得。
时至乾隆十二年秋,局乍现于清觉寺。帝弘历好弈,闻之,欣然前往。清觉寺建于孤峰之巅,终年积雪,鸟兽不至。帝叹曰:“地势且险如此,则复棋局耶?”全寺上下,陈设简陋,人止一老僧而已。僧引帝至局前,见局虽古而不污,莹白光亮。帝执白,僧执黑,局开矣。
帝见局中白子似通未通,似死非死,甚怪。思忖良久,落子于“去”位七九路。僧赞曰:“吾皇不争小而争大,不落‘上’位落‘去’位,智也!”遂以黑子应之。帝落子于“去”位八八路,笑曰:“朕君临天下,岂为锱铢必较之人?”僧应黑子,曰:“请恕老僧之韪,吾皇可谓之‘智’者,而不可谓之‘慧’也。”帝曰:“何也?”对曰:“佛祖之修证法门为‘戒、定、慧’,《楞严经》云:‘摄心为戒,因戒而定,因定发慧。’吾皇之棋,张扬有余而收敛不足,此无‘戒’也。既无‘戒’,何来‘定’,何来‘慧’?”帝不语,颇不以为然,落子“去”位七六路。如此十余回合,“去”位白子尽死矣。僧曰:“《法句经》云:‘胜者生怨,负者自鄙,去胜负心,无诤自安。’吾皇以为如何?”帝曰:“喏。”
帝低首苦思,反击“平”位七三路。僧赞曰:“不入旁门,直攻要害,妙!”遂应黑子,以攻势化攻势。良久,帝不落子,僧问曰:“吾皇何故踌躇?”帝曰:“若攻,则七三路白子必死;若保,则失先手。是故踌躇。”僧曰:“何不弃此子?”对曰:“此子乃进攻关键,弃之,则攻势不存。”思忖再三,落子七四路,保子。然帝先手已失,止十余回合,“平”位白亦尽死矣。僧曰:“经中有云:‘或有来求手足耳鼻,头目肉血,骨髓身分,菩萨摩诃萨见来求者,悉能一切欢喜施与。’此大善也!白子只求自保,此无‘善’。无‘善’,焉能胜?”帝弃子认输。僧曰:“吾皇非破此局之人。”帝问:“然则何人可破此局?”僧不答,反问曰:“‘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阴盛’,为人生八苦。吾皇以为,何为最苦?”帝曰:“求不得。”僧笑曰:“八苦之源,皆为人也。人有欲,则有苦;人无欲,则无功。世人求有功亦求无苦,均不得,诚不知其无‘空’也。所谓‘空’者,心中之空,人中之空,世中之空,无张无敛是为空,无胜无负亦是为空。留空于心,则明得失;留空于人,则无胜败;留空于世,则无苦有功皆可并存也。破此局之道,盖留‘空’耳!”
帝默然,有所悟。遂回宫,下旨拨款修寺。然峰巅已空,止余白雪。人寻寺,皆不得。
(年高考福建卷满分作文)
点评:
这是一篇颇具才情的,用《桃花源记》的手法,用文言文作叙事载体,诠释话题“留一点空白”的考场佳作。作者一挥而就,写得精警深刻,文采斐然。作者将历史知识、围棋战法、佛教思想、哲理思考、辩论技艺巧妙地熔于一炉,使自己的优势得到了充分的发挥。那流畅精练的文言语言、充满刀光剑影的弈棋场面、一波三折的故事情节、生动精彩的人物对话、栩栩入生的人物形象、别致深刻的人生哲理,使得文章如鹤立鸡群,脱颖而出。
之二:站在黄花岗陵园的门口
周海洋
清宣统三年三月二十九日(西元一九一一年四月二十七日),广州起义暴发;起义之军百二十人持枪械攻入广州督府衙门,两广总督张鸣岐闻风而逃;然义军终因寡不敌众,数百清军围之,起义军多战死;旋革命党人潘达微见而怜之,收烈士之骸,止得七十二具,葬于白云山麓之黄花岗;九十七年之后,时值腊月,会天大雪,余滞于广州,遂至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陵;止于其门,百感并至,赋诗一首,诗曰:
赤焰难明赤县天,百年群魔舞翩跹;
国土已破何人见,金瓯早缺有谁怜?
皇祚不复天威去,天朝迷梦化为烟;
五口通商香港失,断鸿声中夷舰现;
圆明园中尽烈火,太和殿里无君颜;
水师已覆巨舰沉,黄海之水腥且咸;
春帆楼上条约订,马关之约逆臣签;
大沽台上炮声隆,将士陈尸国门前;
新鬼啾啾旧鬼哭,京洼难日见炊烟;
宣战诏书何处寻?言说帝后西秋狝;
辛丑条约庚子恨,落日秋风哭宝剑;
六十年来伤国步,八千里外吊民残;
空向长河咒逝川,不尽国愁在斯年;
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
民穷国敝割土地,偿银赔款年复年;
可怜越女夜夜哭,半国殖民半封建;
檀香山上聚义士,兴中会中复青天;
烈火已燃锤与镰,今将炮火灭清廷;
枪声惊破五羊城,英雄无惧挥宝剑;
提携玉泉为国死,何得英名在人间;
悲歌一曲从天落,壮士不再歌易水;
晓见江山有炊烟,烈士之魂已沉泉;
人生百年能几何,荒草斜阳土坯间;
白云片片魂悠悠,黄花遍野使人愁;
义军已覆化碧土,留得精神载史书;
黄花岗上土一抔,埋没荒烟蔓草间;
起事何知一死难,的卢青骢劳鞍鞯;
青天白日满地红,镶开碑上覆墓间;
行人往往悲旧事,含愤长忆孙逸仙;
无量头颅无量血,可怜换得假共和;
皇冠已覆君前落,不见人间少帝制;
百越之人总不忘,秋风秋雨湿黄花;
愁看长江东逝去,却有青史映君前;
莫悲往事愤钩沉,但看祖国焕新颜;
沧桑浮沉忆浮生,吾辈发奋应向前;
岁月如潮歌似梦,百年弹指一挥间;
红尘梦里忆壮举,烈士陵前有愧颜;
吾侪不曾历战火,无复见此漫硝烟;
和平岁月忆往事,史海沧茫不亲见;
今春南岭雪满天,雪映梅花忠魂骨;
碧血横飞四塞惊,草木含情风云悲;
只因烈士血如海,才使日月换新天;
英雄何只黄花岗,无数忠魂红旗间;
百兆国子怀先辈,万里江山动后人;
召公甘为社稷死,感君总能多奉献;
至今天下传英名,不使君没蔓草间;
今之河山多锦绣,不复沉沦如从前;
工厂遍地多铁马,信息时代在眼前;
民众康乐少悲苦,难以再见愁容颜;
吾今立于陵门口,思绪纷飞感万千;
聊诌一诗悼君魂,勿怪字拙人不见。
后记:今日之生活,皆先辈流血而成,今中国多烈士之陵,何止黄花岗耶?然吾平生只至黄花岗,愧矣;今年之秋,料黄花岗之黄花,应于秋风之中透香中华乎?
(年高考湖北卷满分作文)
点评:
该作文共字(含标点符号),文首是一段多字的文言文,介绍了该诗歌的写作背景——年作者参观黄花岗七十二烈士陵园,“百感并至,赋诗一首。”诗歌共51行句,每句七言;后记约70字,也是文言文写作。“形式和内容表现上都堪称一流。”武汉某省级示范高中阅卷老师介绍,该作文采用古诗词的形式,虽然是采用的历史题材,但表达了敬仰、向上的感情,内容并不空洞。另一位老师表示,作为中学生,能选择这种文体写作,并运用得比较成熟,说明这名学生读了很多书,有一定的古典文学功底。
之一:悲中行
四川考生
序
戊子岁,四月初八。川静其波,鸟罢其鸣。一场无情的天灾袭来,举国恸哭。在灾难面前,我们选择坚强;在悲痛中,我们选择坚强。汶川坚强,四川坚强,中国坚强!因为坚强,我们不怕灾难;因为坚强,我们明天更美好!
汶水东流不复西,神仙难改地震袭。
川蜀儿女多苦难,一片荒城尽眼底。
映现当年唐山景,尽是残垣与断壁。
秀丽河山浩劫后,昨日今朝各两异。
都道零八年岁好,为何灾难紧相逼。
江山如画景色美,怎奈苍天生妒忌。
北国刚受冰冻灾,天府又遭夷平地。
川静其波鸟罢鸣,齐哀满目皆疮痍。
江天五月渐阴沉,满腔悲痛灰色弥。
油绿麦田无人收,万千苍生宿路隅。
平生有泪不轻弹,今朝闻此泪如泥。
武侯诸葛若有知,不堪目视亦掩泣。
彭祖寿延八百载,可知人命仅须臾。
州州郡郡华夏土,一砖一瓦似金玉。
金玉散去不足惜,金玉怎比万事吉。
花儿凋谢来年开,来年风景更旖旎。
茂年男儿体健壮,安能袖手闻羌笛。
理会百姓疾与苦,血汗合流同舟济。
绵薄微力不足道,奇迹因爱八方聚。
竹丝管弦为君鸣,可敬可赞可歌泣。
卧薪含悲建家园,蜀山青青蜀水碧。
龙的传人谁可胜,只手亦有撑天力。
汉羌一家爱无疆,我齿你唇永相依。
旺兴岁月定轮回,红霞当空雄鸡啼。
红烛数盏列堂前,潜心默祈哀思寄。
白云苍狗命难料,生者奋进逝者息。
青史铭刻五一二,永记今朝万人罹。
川蜀儿女多坚强,还把灾难视蝼蚁。
立我于高山之上兮,眺望远方。唯见山河齐悲兮,黯然神伤。
立我于高山之上兮,眺望远方。还看万众一心兮,不屈脊梁。
立我于高山之上兮,展望悲中奋起兮。多难兴邦,中华坚强!
(年高考四川卷满分作文)
点评:
年年四川以“坚强”为话题,写一篇文体不限的文章。该考生以歌行体和楚辞体写汶川地震,并且这是一首藏头诗,第一排下来分别是地震灾区的地名,可见其才华横溢!
选自《最能打动阅卷老师的篇高考满作文·创新制胜卷》,李麟主编,北京日报出版社,年6月第1版。
赞赏
长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