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宫颈癌疫苗主要有三种:
1.二价疫苗:葛兰素史克GSK公司的希瑞Cervarix,防16和18亚型病毒;
2.四价疫苗:默沙东MERCK公司的佳达修Gradasil,防6,11,16,18亚型;
3.九价疫苗:默沙东MERCK公司的佳达修9,Gradasil9,防6、11、16、18、31、33、45、52和58亚型。
当然也有对应的部分国产疫苗也是一样的。
疫苗45岁前都可以接种,推荐年龄在9-26岁,但是首次性生活之前接种是最合理的选择。
馨可宁的定价为元/支,9-14岁女性只需要接种2针,15-45岁女性接种3针,5月份起,在湖北、江苏、山东医院可陆续预约接种,年底前将覆盖全国。
A
单价为进口疫苗近一半HPV疫苗不再只能靠进口
据了解,国产双价疫苗为万泰公司与厦门大学联合研发,并由万泰实施转化的我国自主研发的首个宫颈癌疫苗。据介绍,5月起,湖北、新疆、吉林、云南、江苏、山东医院可陆续预约接种。
随着馨可宁的正式上市,将成为全世界第三家、中国第一家获批的宫颈癌疫苗,意味着中国宫颈癌疫苗将结束只能依赖进口的历史。
在万泰HPV疫苗正式获批之前,全世界只有葛兰素史克的二价苗以及默克的四价和九价疫苗上市。“价”代表疫苗可预防的病毒种类。药监局 本批次疫苗说明书显示,9到45岁女性都可接种这一国产疫苗,不过,和进口疫苗不同的是,9-14岁人群也可以接种国产宫颈癌疫苗,只需打两针,超14岁才需打三针。
价格方面,国产疫苗单价比进口疫苗低了近一半。馨可宁定价为元/针。9至14岁接种全程元,超14岁全程元。对比进口疫苗价格来看,葛兰素史克的二价疫苗为元/支,全程花费元,默克的四价和九价疫苗则分别为元/支、元/支,三针需要元和元。
B
国产疫苗机会在哪儿?有望抢占低年龄组份额
作为市场的后进入者,国产HPV疫苗还有机会吗?目前来看,我国市场四价和九价HPV疫苗占据主导地位。年以来,葛兰素史克的二价HPV疫苗共批签发万支,对应万人份,默沙东的四价和九价HPV疫苗共批签发万支,对应万人份,二价HPV疫苗的占比仅为27%。
HPV疫苗属于第二类疫苗,由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报数到各区疾控中心,由区疾控中心直接在省的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向疫苗生产企业采购,再配送到接种单位。
人类乳头瘤病毒
人类乳头瘤病毒(humanpapillomavirus,HPV)属乳头多瘤空泡病毒科(papovaviridae)乳头瘤病毒属。易感染人类表皮和粘膜鳞状上皮,HPV感染表皮引起的增生性病变称为“疣”,感染粘膜鳞状上皮引起的增生性病变称为“乳头瘤”。病毒的结构蛋白组成:85%的PV颗粒,经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可确定病毒有主要衣壳蛋白、分子量为56.;次要衣壳蛋白,分子量迁移于76.处,发现4种细胞组蛋白与病毒DNA相关。所有HPV病毒的基因组结构相似,根据在严格条件下进行DNA杂交的程序可确定病毒的型和亚型,不同的HPV型DNA与其他类型病毒DNA仅50%出现交叉杂交,迄今已发现60多种HPV类型,随着研究的深入,将会鉴定出更多HPV新的类型。
人类乳头状瘤病毒(Humanpapillomavirus,HPV)是一种嗜上皮性病毒,在人和动物中分布广泛,有高度的特异性,长期以来,已知HPV可引起人类良性的肿瘤和疣,如生长在生殖器官附近皮肤和粘膜上的人类寻常疣、尖锐湿疣以及生长在粘膜上的乳头状瘤。自从年zurHansen提出HPV可能是性传播致癌因素以来,HPV感染与宫颈癌关系的研究成为肿瘤病毒病因研究的热门课题。
公元年(隋代),我国著名医家巢元方撰写的《诸病源候论瘿瘤等病诸候疣目候》中记载:“疣目者,人手足边或生如豆,或如结筋,或五个或十个相连肌里,粗强于肉,谓之疣目。”对疣目(寻常疣)的好发部位和皮损形态进行了描述。
年发现乳头瘤病毒是皮肤疣的病原。
年Shope在绵尾兔体内首次发现乳头瘤病毒(cottontialrabbitpapillomavirus,CRPV),随后相继在人和各种动物中发现了乳头瘤病毒。
预防疫苗折叠
全球首支HPV疫苗已年在美国上市,7年间,多个国家应用HPV疫苗,大幅降低HPV患病率和癌前病变发生率,HPV疫苗在中国的上市审批也已进入三期临床试验阶段,已上市两种HPV疫苗,一种是四价疫苗,针对HPV-6、HPV-11、HPV-16和HPV-18这4型病毒;另一种是二价疫苗,只针对HPV-16和HPV-18,其中HPV-16和HPV-18都是会引起宫颈癌的高危型HPV。
疫苗并未在中国内地上市,接种疫苗需通过美亚预约网预约赴港进行。
hpv疫苗能预防包括hpv6,11,16,18在内的四种亚型,同时防止由这四种病毒引起的子宫颈癌、阴道癌、外阴癌以及生殖器官湿疣等相关疾病。
预防HPV感染最好的办法是不与任何的生殖器接触,但这是很难办到的,即使戴了避孕套,未被避孕套复盖的区域也可能造成感染。据悉,女生如果大学一年换一个男朋友,毕业时被HPV感染的概率超过85%。一个简单可行的办法是,与自己的性伴侣保持长期、固定的关系是最大限度地预防生殖器HPV感染的有效措施。然而,即便如此还是很难明确性伴侣以前是否感染过。
病原特征
1.HPV为乳多空病毒科A属成员,是一类感染表皮和粘膜鳞状上皮的小DNA病毒。
2.直径52-55nm,无被膜,正20面体结构,表面有72个壳体。病毒基因组是双链环状DNA分子。
3.具有高度种属特异性,人类皮肤角质形成细胞/黏膜鳞状上皮细胞的是其天然宿主。
4.具有特殊嗜上皮性,仅在一定分化程度的上皮细胞内增殖。
5.不经血流扩散,不产生病毒血症,也不易被免疫系统识别。
6.根据HPV的同源性,已发现多种型别。
相关肿瘤
光线性角化病,皮肤鳞癌,基底细胞癌,恶性黑素瘤,脂溢性角化病,毛鞘囊肿,生乳头汗管囊腺瘤,多发性跖部表皮囊肿,硬化性苔藓,砷角化病,汗管瘤,眼部肿瘤(眼乳头状瘤、鳞状细胞癌、视网膜母细胞瘤),宫颈癌,食管癌,肺癌。
疣角关系
1.皮角是一个临床病名,多在其它皮肤病基础上发生。
2.引起皮角的基础疾病有:寻常疣、脂溢性角化病、汗孔角化病、疣状痣、角化棘皮瘤、外毛根鞘瘤、倒置性毛囊角化病、基底细胞上皮瘤、皮脂腺腺瘤、良性血管瘤、日光角化病、早期皮肤鳞癌等。皮角的基础疾病中寻常疣占15-23%;约50%的皮角发生于良性损害之上,23-37%发生于光线性角化(癌前病变)损害之上,16-20%发生于恶性损害之上。
3.与恶性病变或癌前病变相关联的皮角具有以下4种特征:
①皮角基底呈恶性病变或癌前病变者平均年龄比良性病变者大8.9岁;
②男性更易发生;
③恶性或癌前病变的70%以上发生于鼻部、耳廓、手背、头皮、前臂和面部;
④几何形态呈宽基底、低高度的皮角损害。
免疫关系
一般认为疣的病程与机体免疫特别是细胞免疫功能低下密切相关,患有肾移植、恶性淋巴瘤、艾滋病等有免疫缺陷的患者疣发病率增高、病损数目多、病程延长。
免疫逃逸机制/“击中-逃逸”机制
机体虽然有一整套完善的免疫系统防御各种微生物包括病毒感染。但是HPV在与人类共同进化的漫长过程中,形成了从天然免疫(炎症反应,细胞因子如干扰素、白介素-18等)到获得性免疫(病毒抗原的捕获及呈递,特异性T细胞免疫应答)的多层次免疫逃逸机制。因此临床上可以看到部分细胞免疫功能正常者发生HPV感染性疾病。
从天然免疫的逃逸机制:
①HPV感染有增殖能力的基底细胞,并严格随角质形成细胞的角化过程、分化成熟而开始进行病毒早期和晚期基因的转录翻译,组装形成病毒颗粒,并随皮屑排泄而脱落。这些角质形成细胞是注定要死亡的,故不引起显着的炎症反应,免疫系统会忽视或漠视这种病毒感染。
②HPV能使IFN、IL-18的表达及作用下调,导致相应的NK细胞和局部组织的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下降。
从获得性免疫的逃逸机制:
①在HPV感染上皮中,朗格汉斯细胞(LC)数量减少、结构发生改变,造成HPV抗原提呈障碍。
②LC多位于表皮基底层,而人类乳头瘤病毒的早期基因产物多见于成熟的角质形成细胞即位于表皮中上层中,位于胞核中,而且呈低水平表达;晚期基因产物在终末细胞的胞浆和胞核内表达,但这些细胞很快会脱落,使得LC接触病毒抗原的机会减小。
③HPV衣壳抗原,尤其是E7可以降低特异性CD4+T细胞对朗格汉斯细胞反应。
④HPVE7蛋白在皮肤角质形成细胞的表达可诱导E7特异性的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前体细胞耐受,因此不能发挥有效的细胞毒作用。
发病机制
HPV感染与致癌机制与感染的HPV型别、病毒致癌产物、病毒基因与宿主细胞的整合、机体的免疫状态、病毒的免疫逃逸以及紫外线照射等因素密切相关,往往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早期HPV通过皮肤黏膜微小损伤侵入有增殖能力的基底细胞。
具有增殖能力的基底干细胞的感染是导致复发或持续性病变的前提条件。
病毒以染色体外或整合到宿主染色体的方式存在。
病毒E6、E7蛋白抑制正常凋亡过程,诱导细胞分裂周期加快,出现乳头瘤改变。
病毒主要集中在颗粒层中的细胞核内,在表皮的颗粒层出现挖空细胞。病毒随表皮更新而排除体外,可造成自身接种传染或人与人之间的传染。
病毒通过释放某些蛋白影响皮肤局部抗原呈递,导致病毒的免疫逃逸。
高危型HPVE6、E7蛋白能与p53等抑癌物质结合并促其降解,而诱发皮肤癌。
病毒DNA整合进入宿主染色体,导致宿主染色体不稳定、DNA复制转录紊乱而引发肿瘤。
暴光部位的皮肤损害,由于紫外线长期照射可使癌变过程加速。
从被感染到发生疣状/乳头瘤状损害的潜伏期为数周到数年,平均约3个月。无症状亚临床感染亦多见。疣的自愈率为:2个月23%、3个月30%、2年65-78%。
病理改变
1.角化过度伴角化不全,棘层肥厚,呈外生性乳头瘤样增生。
2.棘层上部和颗粒层内见灶状空泡化细胞(挖空细胞)。
3.基底膜完整。
4.HPV免疫组化检测:棘层上部、颗粒层细胞核和角质层角化不全细胞核阳性。
5.真皮单一核细胞浸润,疣消退时明显。
挖空细胞形态:
1)寻常疣:挖空细胞灶状分布,核较小、深染。表皮上部细胞质内有明显角质透明颗粒聚集。
2)扁平疣:挖空细胞弥漫性分布,大小一致。
3)疣状表皮发育不良:挖空细胞弥漫或灶状分布,细胞质空泡化或泡沫化,细胞核固缩、核染色质边缘分布、核内空泡,细胞大小不一,呈“发育不良”外观。表皮基底部可见角化不良细胞。
4)尖锐湿疣:挖空细胞胞体和胞核均较大,核深染,呈猫眼状。
5)深部掌跖疣:挖空细胞灶状分布,表皮细胞的胞质中含有大量嗜酸性透明角质颗粒。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