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皮角 >> 治疗方法>> >> 苏轼在海南

苏轼在海南

文章来源:皮角   发布时间:2018-3-2 14:23:47   点击数:
 

作者:杨曾文

  苏轼一生坎坷,仕途多艰。二十二岁登进士第入仕,在先后丁父母忧守丧六年之后,于神宗即位的翌年还朝就职继续为官,经历了牵动整个社会的王安石变法,冈提出异议而遭受排斥。在四十五岁时被贬官黄州,困顿五年之久。宋哲宗年幼即位,高太后垂帘听政,废除新法,苏轼应召还朝,连任朝中要职。然而十年后高太后去世,哲宗亲政,形势大变。在他五十九岁之时又被贬谪到惠州,四年后正值买地建新居刚刚安顿下来之际,又被贬谪至海南儋州。

  他在海南近四年当中,历尽艰辛,常以食芋饮水度日,却能以著书讲学为乐。宋徽宗即位,苏轼以六十五岁高龄遇赦北归,在翌年五月经水路至真州之时,约表弟程之元(字德孺)、好友钱世雄(字济明)一起游丹阳金山寺妙高台,在看到当年他的画像时提笔写了如下诗句:

  心似己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他将自己平生的功业竟简单地归纳为颠簸南北的三次被贬遭遇,反映了他的极度无奈和悲愤之情。

  下面仅对苏轼贬官海南儋州的艰难生活和被赦北归经历作概要介绍。

  一、贬谪海南,悲凉上路

  苏轼以黄州团练副使的虚衔贬官于黄州的五年,是他入仕以来经受的第——次严重挫折,对他以后从政和文学创作有极大影响。从元丰八午()三月年仅十岁的哲宗即位,由其祖母宣仁太后垂帘执政,废止王安石创始的新政,翌年改元元祜,直到元祜八年()九月宣仁太后去世,哲宗亲政,是苏轼入仕以来最风光显赫的九年。在这期间,他始于知登州,到入朝担任要职,从礼部郎中、起居舍人、翰林学士兼侍读,中经以龙图阁学士出知杭州,以端明殿、翰林两学士兼礼部尚书。此后,因哲宗起用拥护新政的大臣,排斥参与废除新法的旧臣,苏轼奉命知定州,接着在绍圣元年()四月被告以诰词“讥斥先朝”,诏夺其端明殿学士、翰林侍读学士之位,以左朝奉郎知英州(治所在今广东英德县),尚未到任,即被贬以宁远军节度副使虚衔贬官于惠州(在今广东)。从此开始了他入仕以来第二次严重挫折。

  当时在朝廷担任宰相的主要是章悼(—)。他引用曾布、蔡卞等人,以皇帝名义排斥元祜旧臣(后称“元祜党人”),挟私报复,株连甚众,不仅将苏轼、苏辙兄弟贬官,乃至对他们的朋友、弟子也加以惩罚贬斥。

  苏轼在惠州居住两年零七个月,先后五迁其居,最后在白鹤峰买地建新居,有在此安家终老的打算。平日读书,“思过”,写诗绘画,会友,浏览山水,参访佛寺,还在住地种植药材、蔬菜等。消息传到京城,章悼等人决计继续迫害苏轼。

  宋哲宗绍圣四年()四月十七日,已年六十二岁的苏轼得到被贬琼州别驾,移昌化军(今海南儋州)安置的告命。苏辙以化州别驾虚衔被贬雷州。“四月十九日,苏轼与长子苏迈等家人及朋友诀别,携子苏过仓促悲凉地上路,途经广州、新会,五月在藤州与亦遭贬的弟苏辙相遇,然后作伴同至雷州(治所在今广西省海康)。苏轼沿途常与前来送行的朋友会晤,也参观各地寺观、名胜,应请题字、写诗。六月十一日,在雷州南边沿海徐闻县的递角场,苏轼辞别苏辙等人,登舟渡海,从海南澄迈登岸,先至琼州府治所琼山县(在今海南省海口市),见过州官,然后再由澄迈西行,七月二日到达贬所昌化军治所(在今儋州中和镇),即时向朝廷上表谢恩,自称:“臣孤老无托,瘴疠交攻。子孙恸哭于江边,已为死别:魑魅逢迎于海外,宁许生还。”词意辛酸悲苦,表示将老死于海南。

  从此,开始了他入仕以来最后一次严重挫折,在南海生活四年的历程。

  二、在儋州四年的艰辛生活

  苏轼在贬官于黄州、惠州和儋州期间,先后拥有以皇帝名义授予的黄州团练副使、宁远军节度副使、琼州别驾的官衔,虽属“不得签书公文”的虚衔,然而毕竟是编录在朝的官员,又因曾任朝廷要职高官,加上富有文才,为人随和,容易与州官处好关系,如与黄州知州陈轼(字君式)、徐大受(字君猷)、通判孟震;惠州知州詹范(字器之)、方子容(字南圭)等人皆交谊情深,经常—起聚会、欢宴,还应请为他们写诗撰文,甚至也为他们在善政惠民方面提供帮助。同样,苏轼到了昌化军,与稍后到任的知军张中也结为知交,得到他不少关照。

  苏轼与三子苏过刚到儋州时,没有地方居住,临时在桄榔树下搭建草庵。苏轼在《桄榔庵铭》之序中说:“东坡居士谪于儋耳,无地可居,偃息于桄榔林中”;接着笔锋一转,以夸张笔调说,偌大的九州大地到处可居,现以桄榔树干为柱,桄榔叶为瓦,与虫兽为邻伴,“东坡居士,强安四隅。以动寓止,以实托虚。放此四大(按:地水火风,这里指身体),还于一如(按:有与空相契的真如)”。即使透过这些带有浪漫色彩的语句,也可以想象桄榔树下草庵的简陋。

  知昌化军张中到后,对苏轼父子给予不少关照。张中是开封人,熙宁三年()中进士,曾任明州(治所在今浙江宁波)象山县尉,在儋州任上三年。张军首先帮助苏轼解决住房问题。他指使兵修葺伦江驿官舍,以租赁的名义让苏轼父子搬进去住,与苏轼父子很快成为知友,过从甚密,一起论诗文,会友,游观等。经常与苏过下棋,苏轼坐在一边看。然而约半年之后,消息被广南西路察访使董必知道,竟派专人过海将苏轼父子逐出官舍。不得己,苏轼只好自己买地,在当地民众、学生的帮助下建房五间。军使张中也参与建房劳动。苏辙《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说:“初僦官屋以庇风雨,有司犹谓不可,则买地筑室。昌化士人畚土运甓以助之,为屋三间‘。”’据苏轼《新居》诗前之序,建房时有来自潮州的读书人王介石,“躬泥水之役,其劳甚于家隶”,然而对苏轼“无丝发之求”。“

  此后,张中竟因提供官舍给苏轼住而遭到处罚,翌年被贬为雷州监司,但到最后离开海南,前后长达三年时间”。在他离开海南之际,苏轼先后三次写诗送行,叙述与张中友好交往的情景。从第一首诗的“恐无再见日,笑谈来生因”;第二首诗的“汝去莫相怜,我生本无依。相从大块中,几合几分违。莫作往来相,而生爱见悲”和“悬知冬夜长,不恨晨光迟”对夜谈达旦描述之句,皆反映二人情谊之深。从第三首诗的“使君本学武,少诵十三篇(按:指《孙子》)。颇能口击贼,戈戟亦森然。才智谁不如,功名叹无缘”,可知张中是个精通兵法和武艺的将才,不幸一生蹉跎,未得到重用。

  海南当时尚未得到开发,经济和文化十分落后。苏轼在《和陶劝农》诗前的序中说,“海南多荒田,俗以贸香为业,所产杭稌,不足于食,乃以薯芋杂米作粥糜以取饱”,为此他特地和陶渊明的诗《劝农》,写诗劝当地人开垦荒田,学习农耕,以改善生活,说“听我苦言,其福永久”。苏轼在儋州期间尽管有各地友朋不时转送来食物用品,然而生活仍不免经常困苦。他甚至将带到身边的珍贵酒器卖掉以供买衣粮之资,仅留下一个平生喜欢的玉制荷叶杯。”他在给好友程天侔(字全父)之子程秀才(程儒)的信中说:“此间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炭,夏无寒泉。然亦未易悉数,大率皆无也。”语句确有夸张之处,然而却也道出有过显赫地位和优厚待遇的苏轼在当时艰苦环境下的心境。因为海南缺米,苏轼父子也经常以薯芋搀杂粮做饭充饥。苏过以孝闻名,为改变口味,将山芋做成苏轼爱吃的“玉糁羹”。苏轼为此作诗,题目就是“过子忽出新意,以山芋作玉糁羹,色香味奇绝。天上酥陀则不可知,人间决无此味也”。诗曰:“香似龙涎仍酽白,味如牛乳更全清。莫将南海金薹脍(按:胪鱼),轻比东坡玉糁羹。”在困苦中也饱含幽默和乐观。

  苏轼从久己熟悉的北方来到海南,对这里四面环海山水花木秀丽的自然景观、安定的“自古无战场”的社会环境虽然十分欣赏,然而对四季变化不明显的气候、粗犷的民风习俗和艰难困乏的生活条件确实很不适应。特别是这里缺医少药,民俗是有病拒不求医而请巫以方术来治。他在《书柳子厚牛赋后》说:

  岭外俗皆恬杀牛,而海南为甚。……病不饮药,但杀牛以祷,富者至杀十数牛。死者不复云,幸而不死即归德于巫。以巫为医,以牛为药。间有饮药者,巫云:神怒,病不可复治。亲戚皆为却药,禁医不得入门,人、牛皆死而后己。

  还说,当地黎人是用沈水香从内地买牛,买来的牛有一半用来“祭鬼”。他感到对此无能为力,便将此文送在琼州的僧人道赞,希望通过他“晓喻其乡人之有知者”,以改变这种风俗。

  苏轼正是在这种艰辛环境中度过首尾四年。

三、在儋州与儒生士大夫的交往

  苏轼在朝野名望很高。在朝期间,著名学者黄庭坚、张末、晁补之、秦观皆从学于苏轼门下,被称苏门四学七加上陈师道和李庙为苏门六君子。他们在苏轼贬官之后,也情况不同地受到当局排斥或迫害。苏轼在谪居海南期间,不仅与弟苏辙隔海常有书信往来,也尽可能地与他们保持联系。

  (一)吕化军使张中、黎子云兄弟

  苏轼在儋州住下之后,除与军使张中建立互信和友好关系外,还热情地与当地读书人和普通民众亲近,与他们交朋友,因而在海南生活期间受到他们不少帮助。在这期间,苏轼也向当地读书人、民众传播中原文化,对以后海南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苏轼新居离儋州官衙不远,周围有学舍、道观。在儋州城东南居住着黎族读书人黎子云(即黎民表)、黎子明两兄弟。黎子云是秀才,与弟黎子明除读书外还从事田圃农耕,在当地很有名望。军使张中尚未遭贬之前,曾陪同苏轼前往拜访二人,只见他们房舍周围有宽阔的池塘,林木茂盛,受到他们兄弟和其他朋友的欢迎。在招待宴会上,有人提出要大家凑集“醵钱”(聚集酒资、凑钱)用来建房,作聚会和讲学之用。苏轼当即表示同意。苏轼在诗中说:“城东两黎子,室迩人自远。呼我的其池,人鱼两忘返。使君亦命驾,恨子林塘浅”:“借我三亩地,结茅为子邻,鴂舌尚可学,化为黎母民。”反映苏轼、张中与黎氏兄弟欢聚情形,苏轼甚至高兴地表示愿与他们为邻,在儋州长久居住下去。黎子云藏有唐柳宗元的诗文集。苏轼向他借来阅读,在玩味陶诗描述田园闲居生活,欣赏崇尚自然、淳朴淡泊诗风之余,还用其诗韵写了50多首和陶诗,借诗描景和言志。

  此后,在张中主持和黎子云兄弟支持下,在黎家园建立丫一所房屋。苏轼给它起名为“载酒堂”。“载酒”一词原出自《汉书》八十七《扬雄传》,谓扬雄“家素贫,耆(嗜)酒……,时有好事者载酒肴从游学”,意为以车载酒肴呈送扬雄以求授学。苏轼名此屋“载酒堂”,是表明既可在此会友饮酒论学,又可接待四方学人讲学。从当时情况看,这对海南推动普及中华传统文化是有积极意义的。

  (二)符林秀才、王公辅、何旦、王霄

  苏轼在海南期间接触的儋州学人中,还有称为老符秀才的符林、王公辅、何旦、王霄等人。

  苏轼好饮酒,并且喜欢与朋友同饮。海南的风俗不是在清明(寒食)节上坟祭祀先人,而是在上巳日(三月三日)。元符三年()是苏轼到儋州的第三年。他在三月三日端着酒想找书生共饮,但发现皆外出,只找到符林秀才,于是二人同饮,一起饮到醉为止。他对符林印象不错,说他是“儋人之安贫守静者也”。苏轼在诗中说:“老鸦衔肉纸飞灰,万里家乡安在哉”,“记取城南上巳日,木棉花落刺桐开。”想象家乡清明上坟情景,老鸦将祭肉叼走,烧的纸灰随风飞扬,感慨万里外家I…1』此时还在吗?不应忘记今年上巳祭日是在木棉花、落刺桐花开的儋州城南过的啊。满怀悲闷和思乡之情跃然诗句之中。

  苏轼很关心当地的年轻学人。他听说城东有古学舍,感到很高兴,特地前往游访,结果让他大夫所望,情况是“摄衣造两塾,窥户无一人。邦风方杞夷,庙貌犹殷因。先生馔己缺,弟子散莫臻。忍饥坐谈道,嗟我亦晚闻”,“今此复何国,岂与陈、蔡邻”,。看到学舍中空无一人,感到十分诧异。然而他立即联想到这是因为当地贫困的缘故。儋州虽地处偏远,但继承的是中原传统礼教。可是老师因缺粮而缺席,弟子自然不能前宋爱教。是啊,天下哪能忍饥进学谈道呢?他感慨这有点像当年孔子与弟子困于陈、蔡之间。缺粮的情况。虽然如此,似乎后来情况有变化,他经常与学人往来,在建筑新房时,有不少学生出面帮忙。在他迁移新居之夜,听见邻居有儿童读书,特别高兴,立即作诗一首,说“跫然己可喜,况闻弦诵音。儿声自圆美,谁家两青衿”意为平时听见有人经过的脚步声已感到欣喜,何况听到读书声呢。这是谁家的两位读书儿童,声音这样好听!

  苏轼以其声望和为人,在儋州结识很多黎族朋友,常将远方友人送的或自造的酒拿出来与他们共享。他在元符二年()春天,带着酒去访黎子云和黎威、黎徽、黎先觉的家,与他们同饮。第一首诗说:“半醒半醉问诸黎,竹刺藤梢步步迷。但寻牛矢(按:牛屎)觅归路,家在牛栏西复西。”意为他住处附近有牛栏,在饮酒半醉之时回家,为防止迷路,需沿着有牛粪的地方走。第二首诗说:“总角(按:指儿童三四岁至八九岁)黎家三四童,口吹葱叶送迎翁”,反映他已经融入黎族乡亲之中,受到他们欢迎。第三首诗说:“符老风流奈老何,朱颜减尽鬘丝多。投梭每困东邻女,换扇惟逢春梦婆。”当日,苏轼碰到符林秀才,诗称他虽已年老但尚精神风流。又说,每日看到东邻女子纺织辛苦,自己出外换扇竟碰上能对他说出“昔日富贵,一场春梦”这种话的大娘啊“。

  王公辅,名王肱,居儋州城东,据传活到一百零四岁,人称百岁翁。通晓占星术,苏轼在儋州时与他过往友善,曾赠他占星图。。

  何旦,为儒者,宜州(在今广西河池市)人,以边功赏补三班借职官至武经郎,曾任海南四州都巡检使。在海南期间与苏轼十分友善,经常出入其门,请教学问,珍藏不少苏轼书赠他的字”。

  王霄,字霞举,儋州人,曾常服侍苏轼身边并从学,在七十岁时被贡举至京城,住辟雍(学宫)三年,南宋初回乡,“潜德不仕”,年九十余,被推为乡先生,经地方官举荐,朝廷授与初品官”。

  (三)琼山秀才姜唐佐

  此外,有姜唐佐秀才,字公弼,琼山县(今海口市)人,在元符二年()闰九月特地到儋州从苏轼学文,翌年三月归。苏轼对他十分器重,与他相处十分融洽,在谈诗论文之余,常一起饮茶喝酒。苏轼曾在他的扇子上题诗两句:“沧海何曾断地脉,白袍端合破天荒。”又在其后题字鼓励说:“待子及第,当续后句”。意为海南与内地一脉相通,你将第一个破天荒考取进士”。在姜唐佐离开儋州时,;苏轼特地书写柳宗元的《饮酒》《读书》二诗相赠。姜唐佐在儋州期间,还借给苏轼《烟萝子》《吴志》《会要》等书”。他在崇宁二年()经广州解送进京应考,考中进上”,经过许昌拜见在那里隐居的苏辙,讲述此事。当时苏轼己去世,由苏辙将苏轼未竟之诗续完…。

  (四)接待渡海来访的内地学人

  苏轼在海南,内地学子也有闻名前来就学的。江阴学子葛延之,在元符三年()到儋州拜访苏轼,在一个月期间学习作文之法。宋葛立方《韵语阳秋》卷三记载,苏轼向葛延之比喻说,买东西必须有钱,而作文则必须有“意”,说:“不得钱不可以取物,不得意不可以明事,此作文之要也。”葛延之亲自为苏轼作龟冠相赠,苏轼作诗回赠,最后两句是“君今此去宁复来,欲慰相思时整视…”。

  还有慕名到儋州拜访苏轼的文士,例如英德府(在今广东)秀才郑总(字清叟)过海相访,苏轼写诗以赠,其中有:“问君奚所求,欲谈仁义耳。我才不逮人,所有聊足己。”表示可一起谈谈仁义,然而自己并无过人之处。从“年来万事足,所欠唯一死”来看,苏轼当时似乎有悲观之意”。

  刘沔,字元忠,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崇敬苏轼,与苏轼早就相识”,收集编录苏轼诗文二十卷,亲自渡海到儋州拜访苏轼,请予鉴定。苏轼予以充分肯定,说“无一篇伪者,又少谬误”。

  (五)侠义知友吴复古

  吴复古(一),字子野,学士。父死之后,吴复古本可按宋宁回乡居父母墓旁守丧三年,并葺都麻田山中隐居修行,修炼“绝粒名十,在朝士大夫中也有知交。

  李师中(—),少信服人,进见多陈天人之际、待制、河东都转运使,因受先后出知洪、登、齐、瀛州诸州,期间,吴复古前往拜见。他以“白之为人。吴复古在此处得到从借便船运回潮阳,置于其岁寒室

  苏轼从李师中处得知吴复古吴复古有侠义之气,并论“出世之服药”之方术。苏轼曾他向请教如和,是凡事须待渐变,顺其自然:安,分赞赏,听后撰文《问养生》”。在苏并送礼品。在哲宗朝,苏轼为朝廷重想出家为僧。苏轼好意劝阻,并赠期间,他到惠州看望并伴陪出游,曾绝谷并不睡,和其韵写诗。。苏轼原《远游》诗题命名并序》“,从中可以看情谊。

  苏轼贬官海南第吴复古从知桂州曹辅归。苏轼写诗赠之,四年,),与吴潮州揭阳县人。父吴宗统,官至翰林侍讲朝恩荫制任官“,然而他让给庶兄,自己治园亭,教养子弟。此后离家到潮阳直浦不睡”。此后外出周游十多年,结交各地负盛名,为官正直敢言,志尚甚高,以君臣大节。宋神宗熙宁初,拜天章阁到王安石、吕惠卿的排斥,遭到贬抑,最后贬和州团练副使安置。在知登州云在天,引领何及”六字赞赏吴复古东海的岛屿中探寻到的十二块宝石,中。的为人,在多年交往中与他成为知友。法”,重修身养生,却不屑于“炼气何养生,他告以二字:和、安。所谓则是顺势而为,与外物相应。苏轼十轼贬官黄州期间,吴复古托人致书慰问臣。他到京城看望苏轼,请他求得度牒以扇山枕屏和诗一首”。苏轼贬官惠州近四个月,彼此谈诗文,与朋友苏过等人写诗戏之,苏轼也为吴复古在家乡建的庵取屈为“远游庵”,并撰《远游庵铭到苏轼对吴复古的评价和二年春,尚住于官舍之时,处特地过海探望,不久回题目为《去岁(按:绍圣子野游逍遥堂。日欲没,因并西山叩罗浮道院,至己二鼓矣,遂宿于西堂。今岁索居儋耳,子野复来想见,作诗赠之》,诗中回忆去年同游的欢乐情景,感慨“只今那复见,仿佛似三生。元符三年()五月,吴复古又从广州来,告诉苏轼将要内迁的消息,并带来己奉命移至循州(治今广东龙川)苏辙的赠诗。苏轼高兴之余,和苏辙的诗韵作《次韵子由赠吴子野二绝句》“。吴复古留在儋州陪同苏轼,一起会友、游观和谈论诗文。苏轼遇赦北归,六月经琼山取道澄迈离开海南,吴复古陪同。在琼山期间,二人一起会晤姜唐佐秀才,会餐吃由蘑菇做的馒头。在五个月后,苏轼北归途中离开广州不久,吴复古约请天庆观道士何德顺、僧昙颍、祖堂、通老、黄侗(明达)、李公弼、林子中等人自番禺追到清远峡,为他饯行,一起游访广庆寺。然而就在苏轼走到英州,刚得到“复朝奉郎、提举成都府玉局观”圣旨不久,吴复古病故。苏轼伤痛之余,写了《祭吴子野文》,说吴复古有唐代撰《坐忘论》的道士子微(司马承祯)、《庄子》所说列子之师壶子二人的作派和气质,“遍交公卿,靡所求希。急人缓己,忘其渴饥。道路为家,惟义是归。卒老于行,终不自非。送我北还,中道弊衣。有疾不药,但却甘肥。问以后事,一笑而麾”,把吴复古一生为人描述得淋漓尽致。。

  吴复古有子芘仲,苏轼称他为吴秀才,有文才。苏轼在黄州、惠州时,他皆给苏轼写过信。苏轼看到他寄送的文章,认为“辞旨清婉,家法凛然”,赞赏他写的《归凤赋》“兴寄远妙,词亦清丽”。

  (六)知友程天侔推官

  在苏轼与内地士大夫交往中,程天侔是他亲近知友之一。程天侔,字全父,任广州掌管司法事务的推官,是苏轼在惠州时结交的朋友。苏轼在建白鹤峰新居后,想在庭园种植柑、橘、柚、荔枝等果木,曾写信向他求助。在苏轼贬官儋州期间,程天侔常托便船给苏轼寄信并送食物和用品。苏轼在信中将自己与子苏过的生活情况告诉他,甚至请送所需物品。元符元年()九月,苏轼在收到程天侔托人送来信和礼物之后,在回信说“此间海气郁然,不可言,引领素秋,以日为岁也。寄贶隹酒,岂惟海南所无,殆二广未尝见也。副以糖冰、精面等物,一一铭佩,非眷存所至,何以得此,悚作之至”。程天侔此后还送来纸、茶、药以及“近诗”(当为唐宋诗)等。程天侔之子程儒,苏轼称程秀才,遵父所嘱也与苏轼有书信往来。苏轼在给他的信中告诉他,来海南后,苏过借抄《唐书》一部,正准备抄《汉书》。从苏轼给他们的信中,可以了解苏轼在海南的生活和他们之间的友谊“。

(如果喜欢这篇文章,就分享给你的朋友们吧,以上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创者所有。除非无法确认,我们都会标明作者及出处,如有侵权烦请告知我们,我们会立即删除并表示歉意。联系方式:或加,谢谢!)

吴凡老师对您说——

小孩子天生是喜欢唱歌的。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经常会遇到年轻的爸爸妈妈拉着孩子跟我们说:“我的孩子特别喜欢唱歌,电视里有人唱歌,他(她)只要听两三遍就会唱了。”请注意:这并非是您的孩子独有的个性,或是您理想中的那种“天赋”!因为绝大多数孩子都有这样一个共性。最重要的,这种无意识的模仿只能证明孩子具有学习音乐的潜力,但如果急功近利地便将之往“歌星”的方向去培养,却是拔苗助长、有害无益的。因为在变声期以前的孩子们的声带是非常稚嫩的,没有科学的训练方法,完全可能造成孩子的声带损伤,不但对孩子今后的声乐发展造成影响,甚至可能使得孩子长大成人后的声音变得非常难听。这里以我个人近年来在少儿声乐教学的经验,总结出一些在少儿声乐教育中应注意的问题,让您的孩子更优秀~请大家







































全国青少年白癜风公益援助
曾任全国白癜风专家

转载请注明:http://www.jctaobao.com/zlff/805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