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东莞非遗墟市3月8号
走进东坑“卖身节”
不知有没有挑起你儿时的味道呢??
还有传统技艺让你过把手瘾!
“卖身节”传统美食糖不甩
东莞传统风味小食“糖不甩”与元宵节汤圆相似,古已有之,尤以东坑“糖不甩”更为有名,其源于何时已无从考究。“糖不甩”的传统制作经舂米、筛粉、揉粉、搓丸、水煮、过冷、熬糖、挂浆等工序制作而成。其中熬糖工序尤为讲究,火候不到糖浆挂不上,过了则焦黑且品相不佳。
“糖不甩”还跟男女姻缘相关。地处东莞“埔田片”一带的东坑、茶山、横沥各镇,从前男女婚姻全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每当媒婆带后生仔到女家“相睇”(相亲)时,如果女方家长对未来女婿满意,同意这门亲事,便制作“糖不甩”招呼男方。
该项目市级保护单位为东坑镇文化广播电视服务中心。
阴菜
阴菜是用一种被当地人称为“耙齿莱”的萝卜,采用阴干的方法制成的一种驰名特产,是极补之物。人曰:“阴菜此物,珍贵无比,参茸不易也”。其主要产地以东莞市东坑镇为主,故素有“东坑人参”的美誉。东莞阴菜为世代流传下来的一种民间食物,其加工方法主要有五个步骤:一是选种、选地。二是播种、间苗。三是施肥、除虫。四是收获、制作。五是贮存。以阴菜为主题的阴菜牛汤、阴菜白果牛肉汤、阴菜老鸭陈皮玉竹汤、阴菜蒸排骨、阴菜蒸肉饼等,形成餐桌上阴菜的系列特色美食,是东坑饮食文化的一大特色。
该项目市级保护单位为东坑镇文化广播电视服务中心。
道滘裹蒸棕
道滘裹蒸粽制作是东莞市道滘镇的一种传统手工技艺,在全国众多的粽子中独树一帜。道滘粽分为咸粽和灰粽两大品种。咸粽在选材用料及严格的制法上都要下功夫:用晚造糯米为主料,选用上等咸蛋黄、湘莲、五花腩肉作馅,加上蒜蓉、沙姜、五香粉等调味品混合配制。然后用专用的粽叶包裹,用正宗的东莞水草捆扎。裹棕的技术较高,粽子必须裹得密不透风,里面的米不能漏出来,煮浸的水也不能渗进去。放入铜鼎或不锈钢桶锅内用实木柴煮上四个小时。灰粽,是碱水粽的统称,以前农村是用禾秆草灰浸水后隔灰,作碱水用,故称灰粽。做法是纯用糯米,不加馅及味,吃时切开沾上糖浆调味。
该项目省级保护单位为道滘镇文化广播电视服务中心。
高埗矮仔肠
高埗矮仔肠始创于清朝末年,由当地朱磡村村民吕佳(后人尊称为“矮仔公”)所创,绵延至今已是四代相传,有多年历史。相传矮仔公因身材矮小,其制作的腊肠便于他担挑走街穿插巷叫卖,外型与当时的流行腊肠与众不同,短而粗。
高埗矮仔肠的制作一般工序有:选料、配料、混料、灌肠、打针眼、绑节、去污、吊晾、生晒等8个步骤。如今,“矮仔公”吕佳的第三代传承人吕辉和第四代传承人吕衬婵,在仍然坚持传统制作工艺的同时,以现代商业经营手法进行推广,使得高埗矮仔肠得以发扬光大。
该项目省级保护单位为高埗镇文化广播电视服务中心。
冼沙鱼丸
冼沙鱼丸出自东莞市高埗镇冼沙村。冼沙人早在明、清时期就将鲮鱼肉剁成碎肉加入调味佐料制成“鱼球王”端上了餐桌,老少咸宜,众人皆可品尝,这个时期的“鱼球王”已经是冼沙鱼丸的雏形。冼沙鱼丸所取的鱼必须是新鲜的鲮鱼,而且鱼塘内不能养鸭鹅,以保持鱼肉味道纯正。冼沙鱼丸在东莞的各种美食中,可谓是最费时费力的菜之一,选用“四大塘鱼”中鲮鱼为原料,经过去皮、去骨,将鱼肉剁成肉浆拌入调味料并反复捽打后,让鱼肉中的胶质,也就是蛋白质出来,然后再攒成胶质多、韧性足、清脆爽口的鱼丸。冼沙鱼丸鲜美可口,老少皆宜,是地道的东莞水乡菜,更是东莞的传统美食。
该项目市级保护单位为高埗镇文化广播电视服务中心。
东莞小吃
东莞人称小吃为咸解,是以咸味解馋之意,相当于零食。东莞小吃的种类很多,大致可分为节日应景小吃、日常生活小吃以及各种节日独特小食等。东莞盛产水稻、甘蔗、花生,物产丰富,为小吃的制作提供丰富的物质基础。东莞小吃以甜为主,以大米、糖、油制作为多。小年晚后,家庭自制小吃有:鱼龙、客家喜粄、煎堆、麻橛、碌堆、油角、糖环、炒米饼、响丸、干粮、米通、糖通、糖浮米(爆谷团)等。节日喜庆“粉果”:团、松糕等。各个节日独特的小吃有:立春有白饼,以醒神,解春困。正月十九家家作煎堆;二月初二名“懒婆会”,为孙子孙女煎艾堆,作艾角、艾团。十月初一是牛生日,人们作糯米糍,贴牛身,挂牛角以感谢耕牛的贡献。冬至作红团(糯米团),祝贺一家团聚。
东莞小吃所用材料多是本地生产,易于就地取材,东莞小吃主要是农家自己制作的,几乎每家每户都会做,制作方法都是口传心授,易于传播,是广大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该项目市级保护单位为东莞市花园粥城饮食有限服务公司。
厚街什锦菜头
什锦菜又称十样菜,相传清朝同治年间,厚街人把荞头、簕瓜、芥菜芯、白瓜、子姜片、红萝卜等十多种原材料加工制作成一个新菜式,因其材料多样而取名“什锦菜头”。因其甜脆可口,风味特别,历来受到百姓的喜爱。
制作什锦菜头一般要经选料、腌胚、切粒、漂洗、寄糖煮制等工序,需时五六天才能制成,稍有不慎,就会变质变色。厚街什锦菜头入口是素菜的清香,细嚼慢咽,水芹的脆香、冬笋的鲜香、荠菜的野香、胡萝卜的甜香。若是食欲不振,尤在茶饭不香的炎热夏季,不用尝,光是看到就能望梅止渴,立刻胃口大开。在东莞,一般酒楼食肆,餐前都会有几道开胃的小菜,其中便有什锦菜头。
该项目市级保护单位为厚街镇文化广播电视服务中心。
万江新村腐竹
腐竹制作历史悠久,是传统的手工食品制作工艺。据了解,万江腐竹是东莞传统产品,有着一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其中新村的腐竹最为出名,具有美味可口、色泽黄净,耐煮不糊的特点,其制作工艺复杂而严谨。
早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新村腐竹、新村豆浆已成为万江,乃至东莞的重要名产品,是万江的宝贵历史文化遗产。在新村腐竹制作的最高峰时期,村内近三分之一的村民从事腐竹制作,并赖以为生,产品远销港、澳、新、美、加等地,享誉海外,为村民、村集体带来巨大收益。
该项目市级保护单位为万江文化服务中心。
中堂槎滘鱼包
中堂槎滘鱼包为水乡中堂著名的传统名点,由鱼肉做成的表皮包住馅料而成。距今有七八十年的历史。最早由增城新塘沙村一食家创制,据说其在品尝顺德名吃鱼皮角时认为皮太厚,影响内馅的味道,便在鱼皮角的基础上加工做成早期的鱼包。槎滘与新塘仅一河之隔,两者的生活方式与风俗习惯一肪相承,新塘鱼包的制法很快便传至槎滘,而当时槎滘"苏记酒楼"的厨师又在新塘鱼包的基础上进行再加工,创制成造型奇美、皮薄馅靓、爽滑鲜嫩、口感极佳的槎滘鱼包。
该项目镇级保护单位为中堂文化服务中心。
传统技艺龙舟制作技艺
中堂龙舟制作已有上百年历史,中堂制作的龙舟主要是“大头龙”,即龙舟的前端安装龙头,高高翘起,气宇轩昂。该型龙舟细长,形似柳叶,长28.5米,共有28排座,可乘划手56人。其结构分为龙头、龙尾、龙骨、龙肠、冚板诸部分。
该项目国家级保护单位为中堂镇文化广播电视服务中心。
石龙醒狮头制作技艺
石龙镇“德和兴”醒狮店是百年老店,始于清朝末年,已历四代。
所制作的传统南方醒狮以刘、关、张三种面谱造形,分为白狮、红狮、武狮。醒狮头制作大概分为以下主要步骤:一、扎廓,又叫扎架,要选用柔软度特别好的黄竹。二、贴纸,用浆糊将沙纸贴在狮头的轮廓上,不断重复贴上去,直到贴上整个狮子雏形初现。三、晾干,把贴好沙纸的狮子头晾干,不能曝晒。四、贴花,在已晾干的轮廓扑纸、贴花,利用各种亮片、彩纸和手工描绘,把整个狮头、眼、鼻等画出来。五、上油漆,干一层上一层。六、贴装饰,把狮子的眼眉毛、口、鼻、舌等装饰粘上。一个醒狮头的制作周期约为十天。
该项目省级保护单位为石龙镇文化广播电视服务中心。
茶山公仔
茶山公仔属泥塑工艺品,始于明初,明末清初至民国初期广为盛行,深受珠三角地区的民众所喜爱。东莞及附近地区都有元宵前为初生男孩子“开灯”的习俗,期间自然少不了花灯、泥公仔一类应景之物,于是,春节期间的茶山公仔产销最旺。
茶山公仔多取材于戏剧中的历史、神话人物,主要包括“桃园结义”、“三英战吕布”、“夜战马超”、“牛郎织女”、“四兄弟”(刘备、关公、张飞、赵云)以及民间传说如“天姬送子”、“状元及第”、“醒狮迎春”、“福禄寿”等。茶山公仔作为东莞茶山特有的一种传统民间手工艺术品,具有丰富的民俗文化内涵和深厚的艺术底蕴。
该项目省级保护单位为茶山镇文化广播电视服务中心。
更多信息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