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期
姜祖幼,字问鼓,年生,今高密密水街道西迟家村人。中国楹联协会会员,高密诗派研究会名誉会长,《高密市志》执行副主编。长期从事史志工作和地方文化研究,主编和参与编撰大量文史书籍,点校注释民国版《高密县志》,著有《高密明清进士传》《高密史话》《高密史话补》《刘冠三年谱》等。曾获高密市首届“红高粱文化奖”优秀文化人才奖。
作者照片
一
地近大海的古东夷地内,今山东半岛西部有一条不太大的河流,名胶河,古称胶水。它自发源地蜿蜒北流,至今高密东部的东风村东入南胶莱河,共入黄河胶州湾,全长.5公里,流域面积.4平方公里。沧海桑田,本为常事。历史上的胶水流向并非如此。
《水经注》曰:“胶水出黔陬县胶山北,过其县西......又北过夷安县东......又北过当利县西北,入于海。”此为胶水元代以前若干万年的老流向。
《水经注》所云胶水的流向为老流向。其言所出之黔陬县,西汉置,故城在今胶州市西南部的城献村。夷安县,西汉置,故城即今高密市区。当利县,亦西汉置,故城在今莱州市西南部。
今之胶水流向,系自元代新开胶莱运河时而改。胶莱运河在今高密市北鄙,平度市南边的姚家村前处有一分水岭,分水岭以东称南胶莱,并入大沽河入黄海胶州湾;分水岭以西称北胶莱,入渤海莱州湾,此即胶水古道。新开胶莱运河时,为济南胶莱水量,使胶水改道并入,直至于今。
胶水除正源源自胶山之外,上游尚有一较大支流,出于今诸城市境卤山东北麓凉湾,北流,于今胶南市柏乡东与正源相汇。卤山,又名五弩山,故历史上有些地理文献,将胶水发源地只云胶山,或只云卤山,或相混。柏乡,为西汉祝兹侯国都城,地甚古老。
胶水之源的胶山,又名铁橛山,位于今胶南市铁山镇境内。山为火山岩浆岩断裂带,有小型火山堆节理岩层:火山碎石。故而峰峦叠嶂,石色如铁,橛石众立,百泉争涌,有三十六峰,七十二泉。海拔米。山中,夏秋季节常出现平流云雾,似玉带飘逸在山间。冬日时现雾凇,似白银雪浪挂满丛林。自古森林茂盛,至今尚有古银杏、栗等。山中林内有野狐、鹰、白鹭等野生动物和珍禽。铁橛山是后之人相其色、观其形之俗称,最古老的称呼则名胶山。
胶水,因源自胶山而得名合情入理,那么胶山之“胶”又为何义?
二
古人对胶山之“胶”的解,多源自《图经》。如北宋乐史编著之《太平寰宇记·北海下》有云:“胶水在州东北八十六里......《图经》云:水色如胶,北流三百里入海。”此说不确。其实胶水之水与当地其它河流的水并无二致。况且,河流水色,在不同季节,水枯水盛皆有变化,并非始终一个颜色。那么,“胶”又为何义呢?
《说文解字》云:“胶,昵也。作之以皮。从肉,翏声。”此为“胶”之义。《集韵·质韵》:“昵,粘也。”对作胶之原料,《周礼·考工记·弓人》云:“凡相胶,欲朱色而昔,昔也者,深暇而泽,紾而抟廉。鹿胶青白,马胶赤白,牛胶火赤,鼠胶黑,鱼胶饵,犀胶黄。凡昵之类不能方。”《十洲记》云:“凤麟洲在西海之中央,地方一千五百里。洲四面有弱水绕之,鸿毛不浮,不可越也。洲上多凤麟,数万各为群。又有山川池泽,及神药百种,亦多仙家。煮凤喙及麟角,合煎作胶,名之为续弦胶,或名连金泥。此胶能续弓弩已断之弦,刀剑断折之金更以胶连续之,使力士掣之,他处乃断,所续之际终无断也。武帝天汉三年,帝幸此海,祠恒山。四月,西国王使至,献此胶四两......”
此上所引可明,古之制胶所用之原料颇夥,但如郑玄注《周礼》云:“皆谓用其皮或角。”不似今之胶,除用动物皮角外,还用植物分泌物和合成者。
古之制胶原料,盖最古老、效用最上乘者,应是《十洲记》所言以“凤喙及麟角”所煮之胶,故至唐代杜甫在《病后遇王倚饮赠歌》中有云:“麟角凤嘴世莫识,煎胶续弦奇自见。”由诗所知,在杜甫的时代,“麟角凤嘴”世上就不识知了。
时至今日,由于凤凰和麒麟已不识为何种动物,或者在中国大地上早已绝迹,加之历代文字所述的增枝加叶,造型艺术的附会修饰以及口耳相传的失实,已被人们认为是神话般的瑞鸟神兽,日益远离其真构,愈来愈成为一种宗教哲学中的抽象崇拜和艺术美感所寻求形式表现的造型符号。实则在古代,它们是现实中的常见鸟兽,并不是子虚乌有。并且,古代典籍中众多的记述就充分说明它并非乌有,而是由于它们的体型颇大,又有实用效益,特使人注意,从而留下一些记载。我们还是重温一下史籍对它们的记载,以便见其的真实。
三
凤即凤凰,麟即麒麟。关于凤凰的记载——
《甲骨文字释林》有“甲寅卜,呼鸣网雉,获凤。丙辰,获五”。
《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云:早期金文《中鼎铭辞》中有“归生凤于王”。
《山海经·南山经》“丹穴之山,其上多金玉。丹水出焉,西南流注于渤海。有鸟焉,其状如鸡,五采而文,名曰凤凰.....是鸟也,饮食自然,自歌自舞,见则天下安宁。”
《尔雅·释鸟》:“鶠凤,其雌皇。”郭璞注:“凤瑞应鸟,鸡头,蛇颈,燕颔,龟背,鱼尾,五彩色。其高六尺许。”
《诗·大雅·卷阿》:“凤凰于飞,翙翙其羽,亦集爰止......”
《论语·子罕》:“子曰: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
《史记·五帝本纪》:“四海之内,咸戴帝舜之功,于是禹乃兴《九招》之乐,致异物,而凤凰来翔。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
《左传·昭公十七年》:“我高祖少皞挚之立也,凤鸟适至,故纪于鸟,为鸟师而鸟名......”
《师旷禽经》:“凤者羽族之长,凤雄凰雌。”
《资治通鉴·汉记》:“宣帝本始元年......五月凤凰集胶东、千乘。”
《东汉观记》:“建武十七年,凤凰出,高八尺九寸,毛羽五彩,集颍川,群鸟从之,盖地数顷,留十七日乃去。”
对麒麟的记载有:
《诗·周南·麟之趾》:“麟之角,振振公族,于嗟麟兮。”
《春秋》:“哀公十有四年春,西狩获麟。”《左氏传》:十四年春,西狩于大野,叔孙氏之车子鉏商获麟,以为不祥,以赐虞人。仲尼观之曰:“麟也。然后取之。”
《仓颉篇》:“牡曰麒,牝曰麐。”
《孟子·公孙丑上》:“麒麟之于走兽,凤凰之于飞鸟,泰山之于丘垤,河海之于行潦,类也。于人之于民,亦类也。出于其类,拔乎其萃。”
《礼记·礼远》:凤凰麒麟,皆在郊棷。
《史记·司马相如传》:“兽则麒麟角端,騊駼橐驼,蛩蛩驒騱,駃騠驴骡”。
以上不惮其烦地检索古籍对凤凰与麒麟的记载,以探索古代中国大地上是否较普遍地曾有凤凰与麒麟的存在。以上所引可明,可以肯定此两种生物确实存在,且并非稀有。
由以上记载观之,这种禽与兽,尤其在地处东夷近海蔓延百余里的胶山山脉,气候温和,林木茂盛,凤凰与麒麟应是更多些。史载,东夷人系弓矢的发明人,当然制弓矢的能手亦颇多。研制弓矢的人既多,研制弓矢的原料自然也伴之而重要。以凤喙与麟角煮之的上乘胶,为制作与修理弓矢之重要原料之一,应在胶山及其附近为集中产地。因此便以产胶而名山,亦不悖事理,于是乎胶山之名成立。
四
史籍载,胶山,以至胶水流域,可以说为东夷族的核心地带之一。
《说文解字》云:“夷,东方之人也。从大,从弓。”段玉裁注曰:“惟东夷从大,大,人也......从弓者,肃慎氏贡楛矢石砮之类也。”
《尚书·尧典》:“分命羲仲,宅嵎夷,曰旸谷。寅宾出日,平秩东作,日中,星鸟,以殷仲春;厥民析,鸟兽孳尾。”同书《禹贡》:“海岱惟青州,嵎夷既略,潍、淄其道......莱夷作牧。”
《礼记·王制》:“东方曰夷,被发文身,有不火食者矣。”
《后汉书·东夷传》:“《王制》云:‘东方曰夷’,夷者,柢也,言仁而好生,万物柢地而出。故天性柔顺,易以道御,至有君子,不死之国焉。夷有九种,曰畎夷、于夷、方夷、黄夷、白夷、赤夷、玄夷、风夷、阳夷,故孔子欲居九夷也。”
上引古籍对东夷叙述可明:夷字,既从大从弓,东夷族人于弓矢有着密切联系,为先制作并使用弓矢者的民族,而胶山一带应是其著者之一。
原始弓矢的出现,出土文物表明,在旧石器时代已使用之,胶山这块东夷族的地区,东临瀚汉大海,为草木繁盛的丘陵山区,气候良好,泉水甘甜,鸟兽成群,凤凰、麒麟出没不断。居住此地的东夷先民制作了弓矢,以捕捉鸟兽为食,并以凤喙麟角煮胶著称,所居之大山名胶山。而由此山形成之较大股水流,名之为胶水。其名世代相传,以至于今,应是胶水之名的真实。所源自胶山之大水名胶水,亦是理之所在。
千万年来,胶水哺育着流域的人们,浸润着胶水文化,作为胶水湄之人,对胶水一名的探索,不但应当,而更为一乐事耳。
声明:以上文字经作者授权发布,版权所有。欢迎分享,转载请联系我们,注明出处。作者照片由作者本人提供。
责任编辑:张洪友
图文编辑:张柳
投稿邮箱:hglwx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