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JOYTHEHOLIDAY
OCTOBER
假/日/我/想/和/你/一/起/虚/度/时/光
这个周末真的特别有趣
与电商协会的小伙伴们
一起到鹤山各个地方采风
大家一起共度美好时光
去感受不一样的人文风光
接下来跟着小编来看看吧
01
THEFIRSTSTOP
龙口·宵乡古村楼
我们来到了隐藏在岭南山间的古老村落、鲜卑族后裔源氏的聚居之地——宵南村。鲜卑族,是我国古代继匈奴之后在蒙古高原崛起的游牧民族,金庸笔下为人所熟知的“慕容公子”正是鲜卑族的皇室后裔。在广东境内,目前可知有两个村落也流淌着这个北方游牧民族的血液,其一就是位于鹤山市龙口镇的霄南村。
这里不仅有秀丽的田园风光,淳朴浓郁的农家风情,更有着独特的人文历史,记录着鲜卑族人历经的沧桑历史,见证着一个北方民族汉化融合的过程。布局独特,祠堂林立,古巷古色的古风风貌,一砖一瓦都镌刻着岁月的痕迹。行走在这悠然宁静的石巷石街,仿佛穿越时空河流见证着鲜卑族人民一代又一代历史的变迁。
岁月的流淌冲刷不了这座古村的历史痕迹,有几个老人还居住在古村里,在年复一年的光阴里安详晚年。这里的老人并不孤单,有鸟语花香,有清风做伴,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几百年前鹤山源氏始祖定居霄南的迁徙,是他们繁衍不息、落地生根的起点。千百年的岁月烙在今日所看到的霄南古村落的风貌中,正如“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源氏后人在追忆往昔的同时,也在憧憬着未来。
02
THESECONDSTOP
宵乡·温三爷牛世家
鲜卑文化的流入,给霄南村的民风民俗增添了一笔风采。在饮食文化上,霄南村民爱吃牛肉的传统习惯的形成与源氏先祖鲜卑游牧民族喜欢吃牛肉有关。北方大块吃肉的习惯被村民们改为使用开水蘸食肉类。我们一同前往鹤山龙口镇牛的屠宰场,在一个庞大的养牛场里,饲养着多种类的牛,有欧洲引进的,也有杂交牛。从牛的饲养,到屠宰,搬运,制作牛肉,售卖等整条供应链都离不开每个环节的细心照料。由于南方天气炎热,大碗酒、大块肉的饮食习惯并不适合南方水土气候,因此鲜卑源氏在烹饪技艺方面相应作了调整,经过多次改良,形成了一套独特烹饪方法——以清水作汤底,以打边炉的方式,更大程度保持牛肉肉质鲜美,更加能凸显牛肉的原汁原味。热情好客的他们经常以全牛宴来宴请宾客,将其独门烹饪方法传承开,也使龙口霄南因牛肉而远近闻名。03
THETHIRDSTOP
福兴·制作鱼皮角
傍晚时分,我们来到了古劳镇的福兴酒楼,这里的鱼皮角远销各地,多个合作商前来学习,参观,品尝。古劳水乡又称围墩水乡,从明代开始,人们先后在西江边上大规模修筑堤围,防范洪水,又在堤内冲积滩的地方,开挖出一口口鱼塘,形成养鱼产业。正是这样独特的自然环境与产业结构,催生了适应生活作息与产业发展的独特美食鱼皮角。 古劳鱼皮角是鹤山古劳镇及其周边地区流行的早餐食品。吃一份鱼皮角,配一份鱼茸粥,就是“水区”人独具特色的早餐。经济实惠,又新鲜可口,元气满满地开启新一天的工作。古劳鱼皮角的制作技艺,包括搓粉、片皮、捣馅、包馅、蒸煮一系列程序。首先是搓粉。外皮粉料选用木薯粉与澄面,用95摄氏度的热水搅拌。水温太高则会搓不开,水温不够会影响口感。而片皮要用菜刀,特别注重刀工,薄而不破,滑而不烂。酒楼里的师傅现场给我们制作鱼皮角,我们便用手机把这一有趣的过程给记录下来。每一步的手艺都离不开师傅长年的技术经验。文案
小汐
配图
小汐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