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地区杨树烂皮病的早期诊断及特效防治

文章来源:皮角   发布时间:2016-10-8 20:29:49   点击数:
 

一、杨树烂皮病害概述

1.杨树烂皮病的分布杨树烂皮病(又称杨腐烂病)广泛的分布在我国的东北、华北、西北地区。

2.杨树烂皮病的危害特点

该病是潜伏侵染性病害,是一种常见的真菌性病害,具有突发性、多发性和毁灭性等特点。在树木还没有放叶前,该病害人们很容易忽视,其实这时可能已经大量发生,所以常常因为发现晚而耽误防治,造成大量树木死亡。

3.杨树烂皮病危害的寄主

危害十分广泛,寄主除杨属树种外,也能危害柳、榆、槭、樱、花楸、桑树、火炬树、木槿、接骨木等多种树种。

4.危害的主要症状

主要发生在树干枝条上,表现为干腐和枝枯两种类型。

(1)干腐型:主要发生在干、大枝及树干分岔处。

发病初期:病部呈暗褐色水渍状病斑,略为肿胀,病部组织腐烂变软,用手压之有水渗出。

发病中期:病斑失水,病斑干缩下陷。病斑有明显黑褐色的边缘。

发病后期:在病斑上长出许多针头状小黑点(分生孢子器)。在潮湿和雨水之后多见针头状黑点中挤出桔红色胶质丝状物(分生孢子角)。这时病部组织变暗糟烂,与木质部容易剥离,病斑上下扩展比横向的速度快。

(2)枝枯型:主要发生在1-4年生幼树或大树枝条上,发病初期病部呈暗灰色,然后迅速扩展,环绕一周后枝条死亡。在东北、北京等地区,后期在病斑糟烂处出现黑色小点,为病菌的子囊壳。

杨树烂皮病病斑如果绕树一周时,病斑以上的枝条死亡。如果环境条件对树木生长有力,病斑的周围组织则迅速长出愈合组织,阻止了病斑的继续发展。病斑在粗皮杨树上表现不明显。

发病症状:

病害发生在杨树、柳树等枝干皮部。病初,皮部出现不规则隆起,触之较软,剥皮则有淡淡酒精味。隆起斑块渐渐失水,随之干缩下陷,甚至产生龟裂。剥皮观看时,可见皮下形成层腐烂,木质部表面出现褐色区。病皮不断扩大,以春、秋两季扩大速度最快,纵向发展较横向快。在下陷的病皮上,出现密集的小黑丘疹状物,是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器座。

遇雨或湿度过大时,由黑点顶端挤出乳白色浆状物,并逐渐变为桔黄色,即病菌的孢子角。孢子角边挤边干,形成细长的卷须。分生孢子器座有时呈同心环状排列。干后病皮极易剥离,可见皮层腐烂成乱麻样的纤维丝条。若病皮环干一周时,自此以上的枝干,便干枯形成枯枝。

小枝发病时无明显溃疡斑,在粗皮部分发病时也无明显的溃疡斑,也无卷须状孢子角,但有琥珀色的分生孢子块。

5.病原菌

该病原过去报道主要由子囊菌亚门的污黑腐皮壳(Valsasordida)侵染所致。无性型属半知菌亚门的金黄壳囊孢菌(Cytosporachrysosperma)。近年的研究表明,在我国引起杨树腐烂病的病原还有子囊菌亚门的(Leucostomanivea),称为白杨类胴炫菌,其无性型为半知菌亚门的(Leucocytosporanivea)。

6.发生规律

(1)越冬:病原菌以子囊壳、菌丝或分生孢子器在植物病部越冬。

(2)传播:孢子借气流传播,雨水和昆虫有一定传播作用,病菌通过各种伤口侵入寄主体内。

(3)温度:6-10℃有利于病菌侵染,10-15℃有利于病菌在寄主组织内扩展,﹥20℃时病菌发展缓慢或停止发展。

(4)湿度:一般要求不高,相对湿度在40%-60%就可以发生该病害。

(5)栽培:当年定植和6-8年生的幼树病重,迎风边行、立地条件差、管理不善,其它病虫害多等均发生中。

(6)其它:在北方地区自3月中旬开始发病,5月是病害盛发期,7月病势缓和,9月停止发展。在树种方面,银白杨、胡杨最抗病,小叶杨、加杨、钻天杨次之,青杨类最易感病。

当出现干旱、水涝、日灼、盐害、冻害等恶劣条件,以及苗木移植或强度修剪后不易恢复树木生机时,病害便迅速发生,轻者影响树木生长,出现放叶晚、叶片变小、枯枝、枯干等病状,重者造成树木成片死亡。

栽植用苗木过大、移植时根系受伤,移植次数过多,假植太久的大苗或幼树,在移植后不易恢复生机,因而易病。在城乡绿化树木上,因整枝技术不佳、修剪过强、机械伤害多时,均有利于发病。在防护林和片林中,迎风面因常受风沙袭击,也易发病。由于密度过小或整枝过多,受光量过大发生日灼伤时,也易发病。









































昆明专业白癜风医院
云南最好的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jctaobao.com/jbzs/7505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