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华医学杂志
作者:浙江大医院放射科戴平丰李红戴维张敏鸣
1临床资料
性别:男
年龄:65岁
临床资料:患者左侧肢体活动障碍、感觉减退、肌张力增高1个月,30年前及7年前分别行开颅肿瘤切除术。
2入院检查
入院查体:MRI表现:右侧侧脑室三角区团块影,大小3.5cm×6.0cm×5.0cm,多分叶,T1WI信号尚均匀,低于脑白质,T2WI信号不均匀,高于脑白质,旁见软化灶,肿瘤所在的右侧侧脑室后角扩张,右侧侧脑室前角及体部受压变窄,对侧侧脑室下角略扩张,瘤周水肿不明显。
增强扫描示:肿块明显强化,强化程度不一致,内见多发斑点状、线条状低强化区及未强化区。手术可见肿瘤位于侧脑室内,质地硬,质脆,肿瘤深部与脑室内有粘连,血供丰富。
3病理诊断
病理诊断:梭形瘤细胞弥漫性生长,呈束状,局部呈漩涡状,血管周围瘤细胞形态一致。
免疫组化示:EMA-,CD34+++,Vimentin++,SMA-,Bcl-2+++。诊断为脑室血管外皮瘤。
4这可输入标题
血管外皮瘤(HPC)由Stout和Marry于年首先报道并命名,是一种血管间质肿瘤,全身各个部位均可发生,好发四肢、盆腔、腹膜后等位置,颅内HPC约占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不到1%,发生脑室内更罕见。脑室的HPC可能起源于脉络组织或脉络丛间质的周细胞。
病理学上HPC表现为梭形细胞增生,细胞分布比较均一,核不典型,肿瘤内部血管可呈“鹿角样”改变。免疫组化CD34阳性,波形蛋白阳性,EMA阴性有助于HPC与其他肿瘤鉴别诊断病例中病理切片不典型,结合免疫组化检查EMA-,CD34+++,Vimentin++,SMA-,Bcl-2+++确认为HPC。
脑室内HPC需与室管膜瘤、脉络丛乳头状瘤、脑膜瘤等进行鉴别。鉴别时需综合考虑肿瘤的发病年龄、部位、形态、MR信号及强化方式。室管膜瘤好发于青少年,最常发于第四脑室,容易出现囊变坏死,轻中度强化;脉络丛乳头状瘤好发于5岁以下儿童,肿瘤大多质地均匀,肿瘤同时分泌脑脊液,脑室扩大明显,而HPC好发于成人侧脑室三角区,信号不均匀,强化明显。
脑室内脑膜瘤常为圆形或卵圆形,形态较规则,HPC分叶更明显,内部血管更丰富,强化更不均匀,侵袭性较脑膜瘤强。HPC很少转移至中枢神系统以外,复发和转移率较高,肿瘤应进行广泛外科切除,可行术前血管栓塞术,术后辅助性放射治疗。
深圳晶报基建工程兵成立50周年老兵深圳晶报基建工程兵成立50周年老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