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皮角 发布时间:2023-3-27 20:46:18 点击数: 次
大家在生命科学研究时,是否经常遇到自己的数据与他人不一致?在检查了实验流程、理论推导后,始终找不到原因。在几乎脱发时,开始了灵魂拷问:我是谁?发生了什么?我为什么要做科研?其实,duck不必。你可能忽略了“品系差异”这个重要因素。下面以“咪喹莫特建立银屑病小鼠模型”为例,探讨一下品系差异在动物实验研究中带来的差异。皮肤病研究领域的伙伴们应该非常熟悉这个动物模型。咪喹莫特本来是一款用于治疗皮肤疣的小分子免疫调节剂,但是其治疗机制目前尚不完全清楚。意外的是,在毒性试验中,发现大鼠和小鼠局部皮肤短期连续给药后可造成严重红斑、脱皮、结痂。组织病理学上可见到结痂、表皮溃疡、表皮增厚、皮角延长、角化不全、颗粒细胞消失、微小脓肿及表皮真皮层不同程度的炎细胞浸润等。长期给药后可见体重下降,脾重量增加。大家立刻就发现,这不就是典型的银屑病表现嘛!因此,咪喹莫特乳膏摇身一变,成为建立急性银屑病小鼠模型的药物,百试不爽。针对此模型,大量研究喷涌而出。大家又发现咪喹莫特的这种作用依赖于IL-17/IL-23轴(包括IL-17A、IL-17F、IL-22、IL-23),还涉及一些T淋巴细胞。这样一来,更是从机制上验证了咪喹莫特制备的银屑病模型与人类银屑病发病机制上的一定程度地统一。因为,这种模型建立起来非常快。这种“短平快”的特征瞬间赢得了科研领域的拥抱,大家纷纷上马开展研究。问题来了。马冬梅研究员使用C57BL/6J小鼠开展实验,李华研究员使用了BALB/C小鼠,韩梅梅博士使用的是CD1小鼠,李雷硕士采用的是SD大鼠......总之,就是大家都用咪喹莫特,但是小鼠品系选择上千变万化、性别上也雌雄不一。这就造成了两个大问题。第一。可查阅的、已有的研究结果无法做到有效统一。在大家的研究都深入到蛋白分子或核酸水平时,咪喹莫特这种通过影响免疫平衡和分子机制的药物所建立的模型已经无法兼顾到每个蛋白或核酸的层面。第二。后来者在进行研究时,不知道该选择哪个品系的啮齿类动物进行实验。往往是课题组以前用什么品系,现在还是沿用,这算好的。还有人看了1篇文献就立马开始实验,然后一通操作猛如虎,后发现数据完全对不上。说了这么多,终于到了关键地方上。银屑病是一种复杂的遗传性疾病,至少有41个遗传易感位点参与了致病。既然银屑病与遗传因素这么大关联,那为什么不做个RNA-seq,验证一下不同品系小鼠对咪喹莫特的敏感性以及基因表达差异呢?Swindell等一群机智的Boys&Girls主要采用RNA-seq系统地研究了包括C57BL/6J、BALB/C、CD1等共7种品系小鼠在使用咪喹莫特后的大体差异和基因表达差异。瞧瞧,什么叫科研思维。多么easy就到手一篇SCI,10分啊,而且还很有价值。他们的研究发现,不同品系小鼠对于咪喹莫特的敏感性和基因表达上存在较大差异,这种差异极有可能导致新开发的药物在某些品系上无效或低效,如果没有在前期进行系统的理论论证,后期的实验结果甚至可能阻碍药物从小鼠到人类的转化。此外,他们认为C57BL/6J小鼠的咪喹莫特皮损反应与人类银屑病最抑一致,C57BL/6J小鼠为银屑病疾病机制的建模提供了比其他品系更好的背景。事实上,个人认为对品系和性别的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