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合?!》系列上、下册内容连载发布,接续山经.东次三经逐点解析-巧合系列下册《山海经》专题7,正文如下:
3、东次四经解析东次四经路程较短,先向上古南方向六百二十上古里,两条河东北入海;又向上古东南七百里,两条河向上古西流,一条河向北流;再转向上古东、东北方向四百上古里里,一条河北流。线路整体是一条逆时针下半圈弧线,且上古北方向为“海”,所以只有山东半岛北侧沿渤海海湾的形态符合。最后一座山的钩水应该对应勾山水库,由此推导出的东次四经解析如下:
1)“又东次四经之首,曰北号之山,临于北海。有木焉,其状如杨,赤华,其实如枣而无核,其味酸甘,食之不疟。食水出焉,而东北流注于海”。
首先要说明的是《山经》时期的渤海比现在大。辽东半岛大连市普兰店区距今年干岛单坨子遗址的地层是在文化层上面出现自然的水成层,水成层中有海中的未熟贝,说明单坨子遗址曾被海水淹没。单坨子遗址高出周围平地达10米,也就说明大连地区在距今年左右曾经经历比10米略高的长期海侵。从大孤山附近王坨子遗址的古贝壳堤同样可以看到这种现象,贝壳堤是由海相贝壳长期堆积形成的海堤,是泥质海岸带地区古海岸线的重要标志,可以指示古海面的高度。王坨子古贝壳堤现距海约15公里,这就说明经过年左右的时间,大孤山一带的海岸线向外推出了约15公里。
根据本书上册第二章第10节第3小节的地球物理运动分析,今天的渤海比《山经》时期小,是由于约公元前年→前年期间(也大致对应炎黄→夏→商→周时期)亚欧板块向北高速漂移并逆时针偏转,造成中国沿海地区向北漂移约42个纬度至今天。纬度上升造成海平面下降的计算值在夏初时最大,比今天海平面高约8.米,单坨子遗址10米的海平面高度比计算值略高应该是海浪上下波动约1.5米所导致(详细分析见本书上册)。
因此,《山经》时期的渤海海岸线要比今天向陆地内测收缩约15公里左右甚至更多,北号之山应该就在上古时期的渤海海岸边,“北号”是形容面对北方的大海大声呼喊。再根据距离推测,食水应该对应今小清河,可直接“食”用与“清”澈干净对应。所以北号之山定位在山东省东营市广饶县小清河入海口向内约15-20公里附近,测距点暂定在东北坞村。
长的像杨树,红色的花,果实像枣,没有核或指没有像枣一样的大核,酸甜,有一定可能指原产于中国包含山东地区的中国樱桃,花有些可以达到赤红色。
2)“又南三百里,曰旄山,无草木。苍体之水出焉,而西流注于展水……”,向上古南约35.2公里,旄山对应山东省潍坊市寿光市侯镇。“旄”的含义不确定,可能指方形的用动物毛做的某种旗帜,据资料侯镇在明朝、清朝时属南皮乡,名称都与动物皮毛有关。
侯镇的西边为弥河,东边为丹河(在接近入海口汇入弥河),丹河历史上因河道狭窄极易洪涝,所以在大洪水时期必定洪涝,导致满山遍野的水流向西汇入弥河,可能也造成弥河的扩大展开。所以,苍体之水可能形容侯镇地区的、整体都是淡青色的洪涝水流,向上古西北汇入展水即弥河。
3)“又南三百二十里,曰东始之山,上多苍玉。有木焉,其状如杨而赤理,其汁如血,不实,其名曰芑,可以服马,泚水出焉,而东北流注于海”。“泚”为“水+此”的组合字,“此”形容脚踩地或站立,与“足”相关,所以泚水对应浞(zhuó)河。向上古南约40.4公里,东始之山对应山东省潍坊市浞河景区附近,“东始”表示从该测距点开始向东行进。
“芑”树像杨树,红色的果肉,果汁像血,大概率就是枸杞。
4)“又东南三百里,曰女烝之山,其上无草木,石膏水出焉,而西流注于鬲水……”。“鬲”为中国古代口圆、三足、中空的做饭炊器,“女烝”就是形容女子做饭热气蒸腾的情景,而鬲水表示用“鬲”煮的汤。恰好,在测距合理范围内,山东省三合山在平原地区非常醒目,正好三个比较匀称的山峰可能让勘察者联想到“鬲”的三足;而且旁边的胶莱河源于古胶水改造,“胶”指用动物的皮角或树脂制成的粘性液体,与粘稠的汤汁形态吻合。
因此,向上古东南约30.6公里,女烝之山应该就是山东省青岛市平度市三合山,鬲水就是古胶水,而石膏水可能表示石头就像融化的油脂溶入水中,让古胶水的河流变得粘稠。
5)“又东南二百里,曰钦山。多金玉而无石。师水出焉,而北流注于皋泽……”。向上古东南约20.7公里,钦山可能对应山东省青岛市平度市东南营村附近。
平度市矿产资源总量占青岛市的70%以上,包含金、铜等上古时期认为的“金”。“欠”字在《说文解字》中解释为“欠,张口气悟也”,可能泛指人张大嘴呼吸时表达的各种思想感觉(即“悟”)。加“口”组合成“吹”字,“口”可能表示口型变化,表示“吹”字本书解析为本义形容大口吸气再小口吹气;加“又”组合成“欢”字,“又”字古字形像右手三指头,“欢”字本书解析为可能表示开心张嘴乐时用手指捂嘴的形态;什么都不加的“欠”字本书解析为可能表示大口吸气即缺气,又引申为欠缺;加“金”字边的“钦”本书解析为本义可能表示张嘴说的话题都与“金”有关,引申为金口玉言。所以,钦山大概率与平度市多“金”关联。
师水对应钦山旁边的泽河,“师”字表示人数众多的军队,引申为众多、执掌教导等含义,师水应该形容众多小溪流聚拢、汇聚在一起。泽河既然以“泽”字命名,必然存在大范围的湖泽地貌,与皋泽对应,皋泽应该指师水/泽河向上古北更下游与淄阳河、鬲水/古胶接连汇合形成的巨大洪涝湖泽。
6)“又东南二百里,曰子桐之山。子桐之水出焉,而西流注于余如之泽……”。向上古东南约21.2公里,子桐之山对应山东省青岛市平度市茶山,勘察者用桐树的小树苗来形容低矮的绿茶茶树。
子桐之水为茶山西部向西汇入淄阳河的源头支流。“余”字本义为多余、剩余,“如”表示顺从,余如之泽形容漫过河道的水流顺从、顺序或平行的汇聚在一起形成了巨大湖泽,余如之泽还是指淄阳河、师水/泽河、鬲水/古胶水接连汇聚的巨大洪涝湖泽,与钦山的皋泽等同。
7)“又东北二百里,曰剡山,多金玉……”。向上古东北约20.6公里,剡山可能对应山东省青岛市平度市北两目山附近(在小东山景区西北约3.3公里)。北两目山西南约2.7公里处有个赤土岘村,据历史记载由于周边都是赤色即红色土壤而改名为赤土岘。“剡”为“炎+刀”的组合字,应该形容刀被烈火焚烧至通红的情形。所以,《山经》中剡山和地理名称“赤土”都带有红色地貌的特征含义,可能关联。
8)又东北二百里,曰太山……钩水出焉,而北流注于劳水,其中多鱃鱼”。如下图所示,钩水对应今山东省烟台市招远市勾山下的勾山水库,上古时期肯定没有水库但也应该有积水形成的湖,钩水可能形容湖水的形状像钩子。汇入的大沽河即劳水,就是形容的水流方向“北”偏差太大,主体应该是向上古东方向。
太山、钩水太山应该不是指勾山,因为“太”字源于“大”字,表示极大,比如太湖,所以太山应该对应图示蓝色点画线的整座大山。
9)东次四经解析总图及小节
“凡东次四经之首,自北号之山至于太山,凡八山,一千七百二十里……”,东次三经的整体勘察线路如下图所示,大概率是从东首经至泰山后分支出来对山东半岛区域的勘察。
东次四经解析总图(未完待续,下一贴继续《山海经.山经》东次二经的解析)特别注明:个人版权,禁止摘抄!欢迎转载和合作,但请务必原帖转发,或注明作者。欢迎感兴趣的朋友们与我共同研究,探讨人类和地球的历史真相!科学就是在不断分析推测与验证的持续过程中进步,寻找人类与地球的历史真相,以借鉴指导地球人的未来之路!——作者:牛春咏(联系方式: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