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及其它
摸鱼儿·雁丘词金·元好问乙丑岁赴试并州,道逢捕雁者云:“今旦获一雁,杀之矣。其脱网者悲鸣不能去,竟自投于地而死。”予因买得之,葬之汾水之上,垒石为识,号曰“雁丘”。同行者多为赋诗,予亦有《雁丘词》。旧所作无宫商,今改定之: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欢乐趣,离别苦,就中更有痴儿女。君应有语: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横汾路,寂寞当年箫鼓,荒烟依旧平楚。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暗啼风雨。天也妒,未信与,莺儿燕子俱黄土。千秋万古,为留待骚人,狂歌痛饮,来访雁丘处。这首词,讲述了一个缠绵悱恻的故事,可以说尽人皆知。尤其是"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更为痴情儿女不断地引用。雁,古人称之为"义禽"。古代婚配下聘礼,要送一对雁,称为雁币或雁采。由来久矣!。《诗·召南·野有死麕序》毛传:“无礼者,为不由媒妁,鴈币不至,劫胁以成昬(婚)。"因为雁有固定的配偶,且忠贞不二。故尔一只见杀,一只便"投地而死"!知道头雁吗?既要负责领路,还要负责觅食,寻找栖息地,同时还要担任值勤----别的雁入睡后,它还要站岗放哨。头雁就是丧偶的孤雁!这点常识,是我在中学时从一本书中读到的。我想起了那首歌:“群雁高飞,头雁领……"——头雁是备受欺凌的,并非歌中所唱的那样光鲜!人是万物之灵,地球的主宰。"聪明"的人会充分利用雁的习性对其大开杀戒!国内有关自然生态保护起步很晚,直到玉渊潭一声枪响,这才惊醒了国人,这是的事了。接下来又发生了三门峡村民用拌有毒药的稻谷毒杀天鹅的事件,在处理这件事时当地居民竟然围攻执法人员,质问:人重要,还是畜牲重要?藏羚羊几近灭绝!这种生活在人迹罕至的地区的动物遭到大肆屠杀仅仅是因为皮层上附着的薄薄一层绒!香港及国外市场上售卖的价格昂贵的"戒指披肩"即用它作成(披肩能从一枚戒指中穿过,可见其轻薄)。得有多少只藏羚羊才能制成一件这种披肩?直到年《西宁宣言》签署,在我国对野生动物的保护才算真正的立了法。洪泽湖,早春和暮秋,南归北返雁群必经之途,是雁群憩息之地,这个中国第四大淡水湖,每年有数以万计的雁在此落脚。一场真正的杀戮便开了场!不用火器,不用网,——这些只能算小儿科。只需带上麻袋,和"火明子",一种自创的照明工具便行了。聪明的人会利用雁的习性来捕杀雁!人们预先会伪装潜伏于雁的落脚地,等群雁入睡,只孤雁值守时,便弄亮"火明子”,待值守的孤雁作出反应后,旋即熄灭;警觉的孤雁立时发出报警的鸣叫,熟睡的同伴们纷纷惊醒,却丝毫没有异常动静,群雁便用喙啄孤雁,怪它谎报军情。如是这般再三,遍体鳞伤的孤雁最终只得发出凄厉的哀鸣,悲伤地离去。"哀鸿”二字,用在孤雁身上再合适不过了!群雁继续安然入睡,这时猎手便卸去伪装,蹑手蹑脚走近,抓起一只只熟睡的雁,只需轻轻地一拧,不会发出声响,熟练地将断了脖子的雁装进麻袋里。就这么一只一只扫荡殆尽!天亮了,会有船来接,一麻袋一麻袋的雁搬上船,便出现在清晨的集市上,出现在灶间厨下,出现在饭桌酒宴上。这故事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我在一本记实书(报告文学、散文集)上看到的,所记应该为五十年代之事,内容令我深感震惊,故尔至今印象深刻。说到这儿,我不禁有理由怀疑,古籍中所记载的很多奇怪的动物是不是曾真实地存在过?《山海经》太虚幻,司马相如的《上林赋》所写的动物,多半连名称都叫不出来(例如:蜼玃飞蠝,蛭蜩蠼蝚……)!这绝非凭空杜撰,如若不知所云,汉武帝怎么会赞许有加?这么多今人叫不出名的动物哪儿去了,吃光了?很有可能!中国的饕餮世界闻名,广东人又是闻名中的闻名!号称"有毛的不吃掸子,长腿的不吃凳子",其余统吃!噁心如老鼠都不放过。神话传说中的动物,也并不是都是无稽之谈,《封神演义》中姜太公的坐骑"四不像”,闻太师的坐骑麒麟,经过近人考证都真实存在。"四不像"即糜鹿,麒麟为长颈鹿。北京动物园的糜鹿,是年从英国重新引进的,算是重返故土。关于它,历代典籍皆有记载,唐柳宗元就有《临江之糜》,为人所熟知。直到清末八国联军将中国御苑中的糜鹿运走后,它便从此在故乡绝迹。长颈鹿大概是在春秋时期绝迹的,原因倒不是人为,而是自然环境的改变,因为中国人视麒麟为瑞兽,所以不会有人捕杀。《左传》载,鲁哀公十四年,有人捕获一头,不认识(可见已十分稀少),请博学的孔子去辨识,孔子去看了后哀叹:“麟也,吾道穷矣!”这便是"伤麟叹道穷“这一成语的出处。这为有史可据的最后一头长颈鹿。另外,还有犀牛,大象,华南虎,台湾云豹……以象为例,它们原来生活在中原地区,古文字的"象”字是象形字,头脚尾耳俱备,十分形象(如图)。"为"(爲)字,专家们释为手牵一只大象的会意字(上为手,下为象),意为大象为人所用。今天只有在西双版纳密林中才能觅见其踪影。八十年,我还在一工艺店里还看见一柄象牙制的折扇,象牙制品为文人雅士的雅好(如象牙箸,烟嘴,裁纸刀,挖耳勺……),更为富贾达官案头的清玩,能卖好价钱。象的甲骨文,大鼻子很明显。
此幅为篆体,强调了大象的两只耳朵。篆文的“为”,上面为一只手,表示驭使大象为人所用。
(图为“象”字,“为”字的初形)所以不光是吃,犀因皮角(犀角为名贵中药材,据云可治小儿惊厥,还可以作犀角杯(觥);皮用来制盔甲,),象为牙,鹿为角。有个成语叫"噬脐莫及"(《左传》),人们捕取麝,是为了取麝香(脐),据说麝在人们的追捕中会咬掉自已的脐!鹿碰角,麝噬脐这些传说不知是真是假?我不知道有没有人注意过麻雀。再过一段时间,"像麻雀一样叽叽喳喳”这句话可能无人会理解了。这种数量庞大和我们最亲近的鸟儿,无论在城市还是乡村,几乎见不到它们的踪影了,即使偶尔看见有那么几只,也是悄没声息地立在枝头!当年,那么声势浩大的除四害,也没能使其数量减少,仍旧是轰地一来一大群,叽叽喳喳叫个不停。饶舌的它们何以沉默?是滥施农药的结果!首次出版于年的美国科普作家蕾切尔·卡逊的《寂静的春天》向人们揭示了这一可怕的事实。据世界《红皮书》统计,20世纪有个种和亚种的哺乳动物以及种和亚种的鸟类在地球上消失了。世界上已有种鸟、多种兽、种两栖爬行动物多种高等植物濒于灭绝。而且这速度正在加快!"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韩非子.五蠹》,此时人要活命,捕杀动物一是为免遭侵害二是为果腹。鱼猎是人类主要生产方式。聪明的人类越来越强大,人与动物间的比例也渐渐的缩小,以至于有时猎手只能空手而归,幼兽的畜养也始于此时:捕获的猪,羊,圈养起来;鸡,鸭剪其羽,缚其脚,使之无法逃遁,以为不时之需。这是畜牧之始。与此同时(或稍晚),才出现农耕社会。有史料证明黄帝时期中国便步入农耕。近山泽,则渔猎。靠草原,则游牧。中原地区则农耕为主。自然环境决定了三种生产方式。以农耕为主的中原地区到春秋时期,吃肉成了问题:畜养的畜禽无法满足需求,大面积的山林辟为田畴,也无从获取野味。这在《左传》留下有记录,"肉食者"成了当官的代名词:"肉食者谋,又何间焉?"(《曹刿论战》);孟轲说:“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孟子·梁惠王上》),七十岁老人能吃到肉,也要年景好才行;颍考叔为大夫,一次国君宴请,席间他偷偷地将盘中的肉藏在袖肉(注:古代是分歺制),国君发现了,便询问原委,颍考叔回答:“小人有母,请遗之。”庄公曰:“颖考叔,纯孝也!”颍考叔是郑庄公大夫,身居高位的他尚且如此,何况他人?也正是在这种情况之下,人们才意识到赶净杀绝最终受害只能是自己!这一点《孟子》,《淮南子》均有论述。《孟子》:“数罟(网目过密)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淮南子主术训》:"先王之法,畋不掩群,不取糜夭(幼兽),不涸泽而渔,不焚林而猎。”通过上面两段引述,我们不难发现,先民们早就懂得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然而焚林而猎的事还是时常在发生。晋文公为了寻找一个介子推,便焚毁一座山林!如果不上升到法律层面,而且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话,一切都是空谈!.11.22(图片由作者提供)作者简介:林振国,退休教师,现居成都。在伊犁生活五十年。在新疆的四川人,在四川的新疆人。
丝路听雪编委:
顾问:赵光鸣孤岛赵英秦一
主编:心悦
副主编:白梅
主播:温晓萍王丽楠贾安合马踏飞燕
周静墨志风泉小溪季风轻言细语杨佳妮
丝路听雪投稿须知
1、本平台只刊原创作品,题材不限(诗词、散文、小说、篆刻、字画等)。现代诗歌3首以上,古诗词5首以上。散文千字左右,不限篇数。来稿请附字以内个人简介及本人高清照片3张。
2、投稿邮箱
qq.热点文章